根據四川省政府發布的公告,為表達全省各族人民對“4·20”蘆山7.0級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四川省政府決定,4月27日,也就是今天,為全省哀悼日。27日當天,四川省停止公共娛樂活動,8時02分起,全省人民默哀3分鐘,屆時汽車、船舶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依據民俗,4月27日是“4·20”蘆山地震遇難者的“頭七”。四川省的哀悼日,也是全國民眾發於內心的哀悼日。因為,這樣的災難,是我們共同的悲慟,是我們共有的記憶。
從汶川,到玉樹,再到蘆山,地震一再撕裂著美好,悲慟的訣別、殘酷的傷痛,成為很多人永難泯滅的記憶。在這樣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燃上一炷祈願的香燭,或默默在心底送去真誠的祝願:願哀悼的深情,能照亮每一顆心靈﹔更願逝者安息,生者更堅強。因為,生者更加堅強,逝者的靈魂才能得以告慰,真正安息﹔以更大的勇氣果敢前行,大愛才能更恆久,進步才能更有力。
連日來,在救援一線,在救災后方,無數關於大愛與溫暖的鏡頭與畫面,一再地溫潤我們的雙眼,讓我們久久難忘。各級救援應急機制的快速啟動,官方、民間力量的通力合作,均見証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在后方,更有無數的個人、企業、單位與組織,都在盡己所能,為災區民眾送去屬於自己的那份關愛與溫暖。這些都應該被銘記,所有人都是公民社會生長成熟的參與者、見証者。
七日祭后,在地震災區,救援將逐步走向重建。說到重建,質量問題自然是重中之重。25日四川官方稱,從蘆山地震發生后普查的初步結果可以看出,汶川地震災后重建項目沒有一個是全部塌下來的,主體結構是好的,“經受住了考驗”。現在,在“重建后重建”的問題上,公眾更願意看到,再次重建的房屋,尤其是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能夠更為堅固,細節亦能做到完好,真正成為民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安全屋、庇護所。
如何更為科學、高效地整合官方和民間力量,亦應重點考慮。在此次抗震救災中,救災通道擁堵導致的“傷者出不來,救援進不去”,和一些NGO等民間組織實施救援時的優秀表現,均讓人印象深刻。簡單的反思是,若必要的溝通、協調機制能實現無縫對接,讓各方力量形成互補,相得益彰,統一高效的抗震救災指揮機制,必能更好更多地發揮作用。而這樣的整合,對今后所有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救援形成合力,均大有裨益。
而公民意識支撐下的大愛與仁善,必須有更好的制度呵護。地震發生后,連日來,輿論對紅會善款善用公開透明的爭議,從未停止。而隨著災后重建的進行,在紅會“自我覺醒”地重查郭美美案之外,相關方面亦應以制度完善的方式,對各類公益慈善組織進行更好的規范與管理。比如,也許“在短期內要求紅十字會系統剝離全部行政撥款、人事編制並不現實”,但痛下決心,回應公眾訴求,盡早做到善款善用真正意義上的透明公開,必須提上日程。
“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獲得補償。”這樣的進步,包括對救災款項的透明監督與審計,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讓災后重建的建筑更加堅固﹔這樣的進步,包括對NGO等民間組織力量的更好整合,讓所有現代公民的仁善熱情,都能匯聚成促進社會進步的宏大力量﹔這樣的進步,更應該包括對權利與民生的尊重與呵護,能更多以制度固化的形式積累下來,讓各方“角色”都能很好地回歸本位,嚴守邊界而又勇於擔當,讓公民社會在良性循環的互促進步下,更快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