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新京報:超越生死的志願者品質

曾穎

2013年04月27日09:29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對於當下的中國而言,熱血的志願者,正在興起,但數量遠沒有達到需要衰減的地步。

■ 本周人物·汪策

2013年4月22日下午,一位名叫汪策的女志願者在向地震災區運送救災物資時,在蘆山縣境內被墜石砸中,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汪策生前是貴州某藥業公司在川攀西片區經理。地震發生后,她主動請纓運送藥品支援災區,遭遇不測。4月28日原本是她33歲的生日,如今,生命的年輪停止轉動,永遠定格在32歲。

媒體正在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汪策——出生於貴州偏遠地區,16歲便到成都讀書並留在這裡打拼,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公司業務骨干,待朋友熱情豪爽,在家裡是老大,養成了特別能照顧人的性情,也因此在未婚的狀態下,就被同事稱為“策媽媽”……

如果僅此而已的話,汪策和在成都大街上隨意碰到的千千萬萬在這裡打拼的人,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她是因為一次悲痛的意外,而被動地成為“英雄”的。如果時光能夠倒流,包括她自己在內,所有人都希望這種悲壯和慘烈沒有發生。她護送著滿車的藥物,來到災區,送給急需的人們,然后略帶疲憊地趕往回程。之后,生活繼續,她就像朋友和自己所希望的那樣,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半,與之一起艱辛但不失幸福地開始新的生活,為人妻,為人母。繼續與她所熱愛的世界和人們親切相處,任光陰流轉,在多年后的一個黃昏,用平和的語氣,回憶起多年前那一段充滿艱辛和危險,但終於走過來的行程。這,才是常態的志願者的生活。

但遺憾的是,歷史是容不得美好的想象和假設的。汪策確實走了,帶著她出發前在電話中給父母的那句話:我要去災區當志願者。這句普通的告別語,因為她的犧牲,而變成了一句頗有誓言意味的語言。這句話語所深含的,是一個志願者視別人的痛為自己的痛,視世界的苦為自己的苦的大愛精神。作為一個典型的代表,她用自己的生命,令世界對“中國志願者”這個新生的群落,抱之以崇敬的眼神。

在網絡上,也有人將這當成一個“志願者給災區添堵”的事例來加以“反思”。每一次大災后,對救災工作進行反思和總結本身,是有意義的。但不能違背一個基本前提,即不能用不合適的論據,去論証論點,那樣得出的結論肯定是不合適的。

比如,對志願者的熱情和專業水准不成比例的反思,從5·12救災之后就在進行。拋棄“熱血營救”“激情抗災”而提倡“理性救援”和“專業主義搶險”,這些本身都是沒問題的。但憑此就對結構復雜的志願者,進行無差別的否定,那就陷入了誤區。而憑此理論,拒絕所有熱情的志願者,給他們層層設卡,那更是大錯特錯。

對於當下的中國而言,熱血的志願者,正在興起,但數量遠沒有達到需要衰減的地步。汪策的犧牲,是一個獨立的個案和特例,不能拿來作為“反思”志願者的案例。不僅如此,我們應該更多地從正面意義去看待她身上大愛的志願者品質,這是超越生死,為所有人所景仰感佩的並需要更多人去發揚光大的。

□曾穎(作家)

■ 志願者說

@黃金超人:昨天晚上在地震孤島邛崍高何鎮分發完物資時天已全黑了,當地的鄉民勸我們留下過夜,此時才知我們下午走的道有巨石滑落,奪走了一位志願者的生命。想想都有點后怕。可是考慮到災情緊急,短暫商討之后,我們還是謝絕了熱情的鄉民們的殷切挽留,再次出發了。

@瘋狂的黑娃:三個小朋友在我工作部的馬路對面站著。我問他們叫什麼名字,回答的聲音帶著奶氣,我始終沒聽清。但我很清楚地聽到了謝謝兩個字。我竟然哭了。此時,應該是我說感謝。感謝你們讓我繼續堅定為災區工作下去的決心。

@行者小鋒:地震類災難,最大的危害在於:1、穩定期需要很久,余震不斷﹔2、家毀以后,臨時過渡性板房要住很久,不解決吃的問題,會衍生各種問題﹔3、同時危及很多人群,摧毀基本生存條件。因此在目前大量公益組織及志願者活躍的情況下,化整為零,縮小范圍,幫扶效率更高。

@廖智:進入蘆山救援的人雖多,可大家都像趕集似的一窩蜂涌向人最多的地方,實際上沿途很多岔路、斜坡往裡走,都能找到房屋垮塌或受損的百姓,他們沒有住處,下了雨又不敢進屋又沒地方躲,兩面為難。今天我們一路挨家挨村地走,給他們送上塑料布,幫忙搭建帳篷,他們說:還以為我們沒死沒傷就沒人理了,幸好你們來了。

@WongPok:志願者的價值不僅僅是表達善意,而是表達正確的善意。汶川地震我們有五十輛車上百人,災區滿場飛,結果幾十人折騰一天還沒專業物流單車倆人干的活多,剩下都是添亂。汶川地震空投第一人,不是軍人不是醫生,是一位電信工程師,因為他修好一個基站隻需十分鐘。以最簡潔的行動換取最高的價值,便是善良。

■ 網友說

@徐卓陽:昨晚節目的面孔是廖智,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腿如今戴著義肢在救災前線做志願者的姑娘,編輯至今想不通她為什麼堅定謝絕採訪。我想她所做的一切,包括謝絕採訪,都是為了讓受她影響的人意識到,災難不應造星,災民才是主角。一個志願者的自然情懷,正對應一個媒體人的專業素養。

@朴抱一:雅安震后,網絡上涌現出各種“理性救援論”稱,私家車、志願者不要前往。事實上,在以往國內外歷次地震災害中,災區及附近的居民、以及組織有序的志願者們才是救援的主要力量。

@破破的橋:1.本人印象,對志願者的批評大量出現在汶川地震半年之后,當時說得並不多。不知為何。2.稱士兵為專業、志願者為業余,是何道理。3.災區路線堵路一說,是否有位置、時間、原因統計?

@章文的文章:地震發生后,最重要的是救人,而救人要靠專業人士而不僅僅是愛心,救人還要搶時效。因此我很認同微博上的呼吁:非專業人士不要涌入蘆山災區,不要堵塞本來狹窄的救命通道。愛心此時應讓位於理性,要相信專業的救援隊伍更能有效地救人賑災。非專業人士可以在后方鼓勁並捐獻物資。

@於建嶸:對這一點,我非常同意。汶川地震發生后,我即趕到震區,最初想去搬磚抬石救人,可根本無用武之地。后來我到災民安置點當志願者,又發現笨手笨腳。最后,我隻得搞災民安置調查,寫過幾個報告,對災區重建中土地確權及安置原則提了一些建議。

分享到:
(責編:王倩、張玉珂)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