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南方日報:喝倒喝傷折射社會風氣走向

潮 白

2013年04月27日09:02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重慶合川那裡剛因為醉死了一個“京城處長”,導致負責接待的街道黨工委書記被停職﹔湖北襄陽又傳出一個鎮的工作人員被領導叫去陪酒,導致酒精中毒休克險些喪命的消息。這一類的事情本來構不成新聞,構成新聞的是不幸死去的人被定性為“工傷”乃至申報“烈士”那一類。現在,在中央“八項規定”面前,不要說醉死或者差點送命,便是自始至終其樂融融、沒有釀成任何不良后果的大吃大喝,一旦見諸媒體也變得格外刺眼。前幾天那幀江蘇泰州某管委會主任下跪的照片,盡管隨后被挖出了幕后新聞,但由吃喝而引起,確鑿無疑。

  在喝酒問題上,國人地不分南北,一概慷慨大方。這肯定是傳統文化遺傳的基因了。“煙酒不分家”中的“煙”,如今我們至少還能在表面上痛恨一下,“酒”則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能喝酒的人,往往被視為很有本事,能夠對周邊人等產生威懾,能夠辦成許多不可能的事情。真有這種本領自然沒什麼好說,實際上有不少人是在逞能,自己逞能還不夠,還要力勸別人逞能。“勸酒令”豐富多彩,洋洋大觀,“中心思想”歸結為一點就是:叫你喝,喝得有理。公元十一世紀,契丹馮見善出使北宋,曾經發出一個精辟見解:“勸酒當以其量,若不以量,如徭役而不分戶等高下也。”不管窮人家還是富人家,對國家的負擔都一樣,那能行嗎?可惜,千把年過去了,今天的人也沒明白這個其實很淺顯的道理。不能喝而強喝的人都知道,那是身體非常難受的事情,而一旦喝高,再往嘴裡倒什麼都一個滋味,等於是在糟蹋東西。

  不喝行嗎?當然行,前提是得看什麼人。南宋寧宗皇帝走到哪裡,都讓人扛兩塊牌子跟著,一塊上寫“少飲酒,怕吐”,一塊上寫“少食生冷,怕肚痛”。宴席上先把牌子一亮,誰要是來套近乎,也不說話,“指屏以示之”。其實對至高無上的“一哥”來說,喝不喝酒,根本用不著弄這麼復雜,此舉反映出寧宗頭腦簡單、體質孱弱的一面。級別沒這麼高的,也可以不吃勸,那要看什麼性格。“黑老包”當年在衙門裡擺酒席,邀請大家去賞牡丹,王安石就“終席不飲”,不喝就是不喝,說什麼都沒用﹔司馬光便抹不開面子,盡管自己“素不喜酒”,隻好“亦強飲”。但對下屬而言,基本上沒得選擇,叫你陪酒,一般不敢不去、不可不去﹔叫你喝,不敢不喝,不能不喝。那是給你的機會,看得起你,你還別不識抬舉。襄陽險些送命的那位,估計跟這種情況差不了多少。與合川的事情連起來看,大而言之,簡單的喝酒問題折射出的是社會風氣走向。

  今年年初,81歲的中科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趙鵬大教授,連發數條實名微博痛批央視晚間新聞白酒廣告泛濫。老院士統計出30分鐘的新聞時段所插白酒廣告多達16種,精確化到了讓人啞口無言的程度。我們則全憑感覺,電視裡的酒廣告的確太多了,多得煩人了。而且,這些廣告都無一例外地、近乎夢囈般地放大酒的“正”功能,而完全漠視其帶來“負”效應的另一面。在“八項規定”面前,我們的社會需要從“醉酒”狀態中“清醒”起來。在飯桌上約束的同時,還該將營造出來、日益濃厚的“酒文化”氛圍漸消之,那就是整頓酒類廣告。盡管不用像煙草廣告那樣“斬盡殺絕”,至少也別這麼鋪天蓋地、給人一種離了它就沒了命的感覺吧。

  潮 白

分享到:
(責編:齊賀、王倩)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