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10日集粹:“4萬億消費券”倒逼國企分紅走向具體

2013年04月10日15:49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解放日報:如此“炫富”秀為何屢上演

郭美美和對手玩的那幾招,早就不新鮮,無非是以極其露骨、夸張的語言構筑“富有生活”,並以高高在上的語氣宣稱自己如何地位超然,迥異於普通人。但凡有人“炫富”,收到的反應也是類似的,網民們“羨慕嫉妒恨”的情緒,讓一個鬧劇瞬間膨脹。

檢察日報:延遲退休不是養老金的救命稻草

有專家學者開出了延遲退休的藥方,甚至勾勒出“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我國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約200億元”的藍圖。乍一看,隻要退休年齡延長三五歲,養老金缺口就可迎刃而解。然而,解決現實問題並非做數學題這麼簡單。

京華時報:抗8級地震的房風吹就倒有腐敗

為水電站建設離開故土,移民們是在“舍小家,為大家”。按理說,移民房保質保量,既是一種補償,又是為移民安居樂業打基礎。可是,本例中的移民新房拿木棍就能戳下水泥粉末,還出現“自然坍塌”,這哪裡是安居工程?簡直是恐怖危房!

 燕趙晚報:“假離婚”隻關法理無關“國五條”

法律概念上並沒有假離婚一說,走過了法定的程序,要麼是結婚要麼是離婚,這就是法律的嚴肅性所在。而民間所說的“假離婚”基本上都是基於某種特定目的,把法律當成工具,不管其出發點有多合理,本質都是在挑戰法律的尊嚴。

中青報:別讓大學成了特權的演練場

在很多大學,學生們都把在學生組織裡擔任比較重要職位的人稱“權貴”,這叫法半戲謔半認真。戲謔在於,學生干部手上都沒多大的“權”﹔認真在於,這些學生干部由於職位關系,總能在需要的時候找到熟人求個方便,而“要票”就是我們的“特權”之一。

廣州日報:還有多少官員仍向企業“借車”?

“八項規定”之后,城市高檔娛樂場所門前的公車大大減少。是政府官員真的減少了應酬嗎?一位國企司機道出了其中的玄機:政府的公車雖然入庫了,但企業的公車卻在快速增加。有些車官員用著,但買車養車的卻是企業。

南方日報:雷人言語背后是權力傲慢

多少荒唐莫名的官場雷語,多少扭曲錯位的權力傲慢。近年來,頻頻爆出的官員雷人言語不斷刺痛公眾神經。從“你是准備替黨說話,還是准備替老百姓說話”,到“全部按法不如沒法!”,再到柘汪鎮鎮長的“需要勇氣違反規定”……種種看似無意識的口不擇言,流露出的是部分官員對公眾的蔑視和冷漠,凸顯的是不可一世的權力任性。

濟南日報:“4萬億消費券”倒逼國企分紅走向具體

用國企利潤直接給民眾發消費券,王填提出的“直接返利模式”牽涉到方方面面,的確如發改委所說,需要論証。但希望這個論証能有實質性的舉動,更要讓公眾廣泛參與,畢竟發放消費券在杭州和成都等地已有實踐,國外也有很成功的經驗,“4萬億消費券”並非不可行。

新京報:女子結扎致死,不能賠錢“擺平”

雖然計劃生育既是國策也是法律,但前提是要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公民有權選擇更適合自身的節育手段。通山縣計生部門不僅違反了公民知情選擇權,而且嚴重忽視當事人無法進行手術的事實,這是造成嚴重后果的重要原因,因此該縣計生部門涉嫌瀆職。如此,在事故發生后,當地有關部門與受害人家屬簽訂的“補償協議”,就讓人看不懂。

分享到:
(責編:齊賀、張玉珂)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