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銷貸款有玄機
假死亡存真問題
河北、深州43人“被死亡”,包括當地副市長和公安局副局長,另有15人“被失蹤”,當地信用社核銷了他們的貸款。58人涉貸款額共約250萬元,多名“死者”都健在。
“人死債銷”必須有死亡証明。可對於幾十號活人的“死亡証明”,當地公安機關死活不承認曾經開具,信用社同樣堅稱絕不敢造假。難道死亡名單“自然天成”?偽造的事實明擺著,必然有人說瞎話。
信用社大搞核銷大有玄機。一方面,核銷或被用以掩蓋不良貸款率。另一方面,核銷清單中公職人員和村干部比例很高,引發了以核銷送人情的質疑。事件曝光后,有“活死人”立刻還款,更令人發問:明明當事人有償債能力,信用社為何自願賠本?
活人免債已是糊涂賬,誰假造的死亡名單,誰來為問題核銷擔責,不能再稀裡糊涂。
老人暈倒再遇冷
道德呼喚好人法
長春市一老人突然暈倒在菜市場,在120急救車趕到之前,有x許多人從老人身上跨過,未施予援手。其間,有一名白衣女子停下守護老人。
路遇摔倒老人扶還是不扶,真成了一大問題。許多人漠然走開已然表明,佛山小悅悅等事件只是掀起了道德說教浪潮,而道德口水僅僅是口水﹔當許多人身臨其境時,還是會以彭宇案為前車之鑒,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在法治社會的大背景下,道德同樣需要“好人法”來呵護。遺憾的是,嚴懲污蔑訛詐助人者、實施政府托底救助的法律法規依然不足,導致一些人在懷惻隱之心時也有后顧之憂。
好人未必求好報,但至少不能讓好人得壞報。必須從法律層面保護人性的良善,確保社會良知的溫度,人們的道德血液才不會變冷,面對抉擇才不至於躊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