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觀點1+1:寡頭強迫微信收費算不算“無賴競爭”?

2013年04月02日15:54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開欄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

 

 

 

地方版國五條“細則變粗則”說明什麼

背景:各地“國五條”執行細則密集出籠。不過,有些地方的細則卻很“粗陋”。南京細則刨除標題、前綴等文字,實質內容隻有一句話:“2013年度全市新建商品住房價格漲幅低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幅。”杭州細則全文連標點符號隻有35個字。

新京報發表大白的文章:南京和杭州“國五條”細則,以簡潔“微博體”的風格呈現,肯定不是為了“趕時髦”。兩個城市幾乎完全相同的細則內容,隻有極其籠統的把年度價格控制目標,與可支配收入增幅相挂鉤,而且沒有具體操作內容。對最為關鍵的20%個稅征收問題避而不談,隻能讓民眾對未來房價趨勢無所適從。督促地方政府出台執行細則,本來是為了讓各地結合自身情況,更好地貫徹“國五條”,防止一刀切式的調控,貽害市場正常運行。而“35字細則”隻能讓民眾迷茫,攸關民眾利益的房價,愈發霧裡看花。就連當地今年的房價預期漲幅,到底會有多高都不得而知。還有,將採取哪些措施,保証“房價漲幅低於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而且如果目標沒能兌現,將如何問責?顯然,“35字細則”,難以讓民眾看清這些問題。

小蔣隨想:一個朋友最近看房,遇到一個地產公司的銷售經理,后者對二手房20%個稅征收的看法居然是“房子還會漲價20%”。問及原因,經理滿不在乎地說“這就叫成本轉嫁”。地產公司的人慣用忽悠大法,可不得不承認,這些年越早被忽悠買房的人越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房,相信“崩盤”的持幣待購者則一次次失望。過往的房產調控屢屢被指“空調”,還是應了那句老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下有對策既有地產商的博弈,又有地方行政者打賣地財政的算盤,還有官商勾結引發的腐敗。即便是號稱史上最嚴的限購,在一些地方仍然留有放鬆的口子,地產商甚至明目張膽地將“本地不限購”作為推銷廣告。一些地方粗放式應對新一輪“國五條”,難保不是對調控持消極態度。問題的核心是,房價波動與干部考核並不挂鉤,GDP和財稅收入卻與政績息息相關,各種形式的福利房依然存在,更令一些干部免受高房價之苦,反享房子升值之樂……

寡頭強迫微信收費算不算“無賴競爭”?

背景:運營商即將向微信收費的信號日趨密集。3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運營商向微信收費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工信部正在協調此事。

燕趙都市報發表李記的文章:醞釀對微信收費的討論,焦點問題始終繞不開利益。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國短信業務量達到1576.1億條,同比增長0.7%,明顯低於2012年同期的7.6%,微信對短信替代作用明顯。另有數據顯示,受微信等OTT業務影響,2012年中國手機用戶人均短信發送量下降9%,如果換算成貨幣收入,即意味著三大運營商每年要少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收入。三大運營商的目的是,第一,借機和騰訊達成利益分成的合謀並從中獲利﹔第二,促使更多的用戶拋棄微信、回歸短信,維護自己在此業務上的收入。按照馬化騰的說法,“這一輩子能夠國際化的(對騰訊來說)目前看是微信產品”。而微信一旦收費,勢必會導致其用戶的大面積流失,國內發展受阻,並直接影響到微信“進軍海外”的戰略。更為重要的是,壟斷寡頭此次對微信的打壓,顯然會在技術創新層面,影響到這一領域的發展速度和進程。這對一直以來都被揶揄創新乏力的國內互聯網領域而言,無疑更是名符其實的負能量。

小蔣隨想:自己的果子又貴又差,別人的果子免費又好,不但不反思自己的果子的缺陷,反而強迫別人的果子賣高價,這不是競爭邏輯,而是強盜邏輯。互聯網的一大特色就是免費,在免費的基礎上實現盈利,是靠各種增值服務。換言之,基礎服務不收費已是網絡界的共識。微信的火爆不可避免地會對傳統通信運營商帶來挑戰。對傳統通信運營商而言,積極的應對策略本應是,推出原創的創新性服務與微信競爭。反觀現在的通信大佬們,只是想逼迫微信收費,還想從中分一杯羹。這其實已涉嫌雙重收費——通信運營商已然收取了無線業務的流量費(而且價格遠遠高於有線傳輸收費),憑什麼要對建構在無線通信流量上的軟件使用再度收費?對工信部而言,理當鼓勵競爭,反對亂收費,“協調”微信收費不是個好主意。

 

分享到:
(責編:王倩、張玉珂)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