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辦的“《殯葬綠皮書》(2012─2013年)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 “綠皮書”說,城鎮公益性公墓的稀缺,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建設可持續型城鎮公益性公墓,對維護群眾基本殯葬權益,滿足城鎮居民基本殯葬需求、節約城市土地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問墓價欲斷魂”,近幾年每到清明,這句順口溜常被一些網友用來感嘆“死不起、葬不起”。也許這些表達有些夸張,但一些墓地價格畸高確實是事實,從媒體報道可知,有的墓地每平方米動輒數萬元,遠遠超過了房價。
“死生亦大矣”,生有所養,居有所住,死有所葬,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如果生買不起房、死買不起墓,情何以堪?因此需要追問,是誰制造了天價墓地?最近媒體報道的“墳爺”林耀昌或許能夠給出一些答案。廣東汕尾市人大代表林耀昌從陸豐市潭西鎮政府手中承包下潭西鎮安福公益性公墓(以下簡稱“安福公墓”)后非法經營,獲利超三億。當公益性公墓被隨意轉為經營性公墓,每座墓地賣數萬甚至十多萬元時,試問,普通民眾能買得起這些天價墓地嗎?
很顯然,公益性公墓不應轉為經營性公墓。問題是,有些合法的經營性公墓,同樣售價不菲,個中原因很多,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不少地方,墓地屬於壟斷經營,不是誰都能有資格經營的。有些經營者具有權力背景,不用承擔土地使用的租金,繳的稅也少,甚至有一定的財政撥款。一方面享受到政策優惠,另一方面卻動用市場之手大發其財,埋單的自然是普通民眾。
天價墓地畢竟只是少數人的專利,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隻能望而生嘆。幾年前,有的地方推出經濟適用墓,消息傳出,不少人認為這是黑色幽默。現在看來,經適墓並非惡搞,確實有存在的必要。當然,更到位的措施應該是加強城鎮公益性公墓建設。對此,“綠皮書”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具體分為兩點:一點是,盡快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增加城鎮公益性公墓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內容,明確城鎮公益性公墓的定位、審批、建設方向、建設標准、執法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第二點是,加大財政投入,將城鎮公益性公墓建設納入到財政預算支持科目並逐年加大投入,建立起長效保障機制。
應該說,近年來民政部門也在努力發展公益性公墓,但力度仍然不夠,特別是缺少專門性的法律法規以及持續性的財政投入,再加上一些職能部門權力變現的沖動很強烈,導致公益性公墓過少、服務過差,遠遠無法滿足現實所需。但願綠皮書的建議早日成為現實,更期待監管到位,有效遏制權力變現的沖動。
當然,考慮到我國土地稀缺的現實,每人一塊墓地並不現實。“入土為安、入土為貴”的傳統觀念有必要改一改,像樹葬、花葬、海撒等生態葬方式應該逐步推廣。移風易俗需要時間、需要技巧,也需要政府的激勵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