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參加今年兩會的不少全國人大代表都表示,中央出台八項規定后,政風、作風明顯轉變。但是,也有人大代表指出,“有些干部在公開場合隻喝白開水、隻吃白饅頭”,給人感覺像是作秀,讓人感覺不真實。
其實,對於公職人員而言,“作秀”也體現了一種進步。這麼做,先且不論其是否真正領會了上級要求,但至少表明他感受到了壓力,對規定產生了敬畏,並且希望以實際行動表明自己的態度。在權力失范面前,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找回丟失的“規則意識”。更多的人回到了規則的桌邊,公開大吃大喝的行為就一定會有所收斂。
“作秀”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連“秀”都懶得作,甚至隻作大吃大喝的“秀”。現實當中,“接待就是生產力”的誤區,“國務院好遠啊”的懈怠,都是這種改革惰性的體現﹔在個別干部的潛意識裡,吃吃喝喝儼然已經成了一種“工作福利”,“公家出錢我出胃,吃喝為了本單位”,吃喝的理由越來越冠冕堂皇。
“作秀”要看目的,也要看結果。一時做,叫“秀”﹔如果天天做,就很難說還是“秀”了。經濟實惠的工作餐多了,揮霍浪費的宴席也就少了。可以說,公款大吃大喝行為從明目張膽到有所收斂,再到不敢亂來,體現的是權力的收斂和習慣的養成。隻要約束的口子一點點收緊,不適應也就慢慢會變成適應,作秀最終就會成為作為。2012年,溫州出台公務接待細則,規定工作餐標准為60元,一開始也被質疑為“作秀”。但半年多時間過去了,溫州全市公務接待費用平均下降27%,這就是把“作秀”做成了實事、好事。
當然,“吃饅頭”讓人家覺得很不真實,也說明現在我們的干部當中,能做到“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還是太少了。當節儉的行為看起來成為“另類”,一定是因為不節儉的行為太多。因此,轉變干部作風,還需要常抓不懈、落到實處。
鼓勵“作秀”,對頑固者也是一種撬動。但光有這些還不夠,要讓干部從作秀到作為,關鍵是監督要持續發力。一時作秀,想的是讓身邊的“眼睛”看見。如果無數雙“眼睛”都盯著,且一直不斷地盯著,那“作秀”者就不敢再陽奉陰違,肯定會不得不堅持下去。長此以往,遵守規定、嚴守紀律的習慣也就養成了,監督的機制也就能見到成效。
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加強制度建設、細化餐飲標准,還要大力引入群眾監督、嚴格追責懲戒。如此,才能使干部的行為不止於“作秀”,而是有所作為,把行為變成一種習慣,落實中央規定的各項要求,並最終內化成自身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