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城市出現“離婚”潮,很多賣房者、買房者以此避稅,或者享受優惠房貸。全國政協委員施杰認為,對“政策性離婚”多發的個人,可在個人信用上給予差評,進而影響其在就業、貸款、就醫等方面優惠。(3月14日《新京報》)
所謂“政策性離婚”,本質上是個偽命題。真要較真的話,既然結婚之后可以用兩個人的公積金還貸,相比單人還貸當然是利好,那這是否也可算作“政策性結婚”呢?一旦婚姻帶上了過於明顯的功利性,或是直奔利益目的而去的婚姻聚散,難免遭來質疑。
但無論是挑“高富帥”,還是選“白富美”,婚姻的選擇過程中,其實不乏客觀現實的考量甚至利益權衡。既然純潔與美好仍然是人們對於婚姻的普遍期待,不願現實的尷尬糟踐了美好純潔的事物,相關質疑當然也不難理解。不過,假如因此便對為了買房避稅的“政策性離婚”無可容忍,甚至非要想出“道高一丈”的所謂遏制之策,比之“政策性離婚”本身,恐怕倒是更大的越界。
不可否認,為了買房避稅而“政策性離婚”,這樣的做法是否合宜,當然可以討論並商榷。當事人會否陷入“假戲真唱”的尷尬,討了避稅的便宜,卻陷入婚姻大事的尷尬之中,也同樣是不小的風險。然而,“政策性離婚”的目的,雖然並不在離婚本身,而在於背后的利益,但正所謂“法無禁止不為過”,既然當事人完成了所有的合法手續,並未有任何違法違規的行為,那麼,“政策性離婚”究竟憑啥來認定?相關的懲處又依據何在?假如說“政策性離婚”還只是鑽空子的話,對合規行為的懲處,倒是一種違規,更涉嫌侵權,甚至要比“鑽政策空子”本身來得更不可容忍。
一言以蔽之,“政策性離婚”其實是個偽命題,那種自以為“道高一尺”的遏制與懲處措施,極有可能走向“魔高一丈”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