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近日表示,重視和學習英語只是一種手段,一些教育部門和機構卻本末倒置,將它當作了唯一的目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受其害,荒廢正常的學業,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到毀滅性打擊。
許多媒體給這條新聞安了個很“爆”的標題:《政協委員:學英語使中國教育質量遭毀滅性打擊》。查看這則新聞后面的跟帖,發現支持率出乎意料地高。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英語就擠走俄語進入中學課本。那時許多學校缺少英語教師,還是由俄語教師轉行教英語。后來,英語一路壯大起來,在教學中的“戲份”越來越重,出場時間也越來越早,以至於在幼兒園時期,它就已隆重登場了。
許多中國人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幾乎都能與英語迎面相撞:從“小考”、中考、高考、考研到評職稱,英語都會悍然出現在應考者的面前,並擋住許多人的去路。哪怕一些專業與英語完全無關,它也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姿態橫亙在人們的升級道路上。英語是如此的強悍,難免招惹一些人的不滿和忌恨。
但任何強悍往往都有其強悍的理由,英語也如此。在當今世界,由於使用英語國家的強大,使英語幾乎成為語言貨幣中的美元,成為“國際普通話”。當你出國、上網、查找文獻資料、使用許多產品時,你常常繞不過英語。現在我們使用率最高的網絡與手機,其內核基本上都流淌著英文的血液。盡管漢化的步履越跟越快,但並非在所有方面都能跟上英語的節拍。這樣,英語不管人們的愛恨情仇,它總是與產品相伴,總是與文化相隨。
作為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的張樹華,應該比我們更能體會英語的重要,他批評“一些教育部門和機構本末倒置,將它當作唯一的目的”也確有道理,但他在批評時再踩油門,說學英語“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到毀滅性打擊”,就沖出道理的邊界了。
在影響我們教育質量的諸多因素中,英語顯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對許多文科生而言,學數學、物理、化學的用處遠不如英語﹔其它某些科目也有不少問題。比起整個教育中的人文理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等問題,被過分強調的英語明顯是“小巫見大巫”了。
與一些強制要學的課程不同,因為有用,因為要出國,要到英語國家接受教育,許多人學英語是自覺自願的。如今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到底是學英語影響了教育質量,還是教育質量影響了學英語?如果我們的教育質量沒問題,如果我們真正強大了,那麼就不是有那麼多的中國人要學英語,而是外國人要學漢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