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兩會,能聽到各界代表的議政觀點,也能聽到各種各樣來自基層的好事、怪事、煩心事。在前天的上海代表團的審議會上,我就聽到盛亞飛代表講了個“一紙批文”的故事。
幾年前,鬆江新建了一條軌道交通線。開建時老百姓都很高興、很期待,等到建完了,卻發現問題出現了,因為它離開老城區、中心城區還相差一兩站路。老百姓看到地鐵通車后,通不到自己家,還繞圈子,就開始罵娘了:政府怎麼搞的,建地鐵不為我們服務好?
老百姓強烈要求地鐵延伸過來。軌交線延伸,區政府算了一下賬,這個資金區裡還是有能力承擔的,問題不大,於是,區裡和申通公司一商量,就決定實施這個項目了。不過,資金超過一定額度,項目需要報有關部門批。誰知一報批,就是若干年。其間既沒有一個人下來看一看,聽一聽,也沒有人告訴我們到底是批准還是不批准!
如果一直等下去,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老百姓的出行難可不能一年年地拖下去啊!好在區裡抓住了有利時機,在市裡領導的支持下,決定邊報批邊啟動。當時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所幸,去年12月底,這個項目順利完工了。一條軌交延伸線建成,方便了幾十萬人出行,老百姓歡欣鼓舞。
說到這裡,故事就要結束了,不過“亮點總在最后”——就在這條軌交延伸線准備通車的前一天,同意建設的一紙批文下來了!
手捧建設批文,項目負責人真是哭笑不得。
“我就是想不明白。不要中央財政一分錢的項目,我們報上去幾年,沒有人下來看一看,不來調查研究,也不告訴你批准不批准。這樣的審批權,為什麼還要死死攥在手裡不放呢?”盛亞飛的感慨,引起許多代表的共鳴。
這件事,暴露出衙門作風、朝南坐、不作為等種種行政審批中的問題,十分典型。現在,政府對宏觀管理不積極、不主動、少作為,而對微觀管理則過分積極、過分主動,緊緊抓住不放。
政府職能轉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迫在眉睫。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是一個大好時機,一定要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力度,簡政放權,向市場、向社會放權,提高審批效率,減少“一紙批文”這樣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