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備受關注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正式亮相。與此前不少媒體的分析預測一樣,鐵路系統將實現政企分開,鐵道部的行政職責將劃歸交通運輸部,企業職責將由計劃組建的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毫無疑問,政企分開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這是推動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提升交通運輸效率的重要一步,有利於形成政府依法管理、企業自主經營、社會廣泛參與的鐵路發展新格局。
這一改革方案不出所料地引發了社會熱議,代表委員、社會輿論普遍給予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改革的進步意義。但對於大多數公眾來說,他們更關心鐵路改革的效果。換句話說,就是火車票會不會漲價,一票難求能否緩解。而鐵道部負責人關於按照企業化經營的模式來定票價的表態,不僅讓股市的鐵路基建板塊應聲而漲,而且更讓公眾擔心票價上漲將不可避免。長期以來,在中國特定的語境中,每當提及“企業化經營”、“按市場規律辦”、“市場化改革”、“與國際接軌”,公眾首先想到的就是商品價格即將上漲。
此時尤其需要厘清的是,鐵路改革與票價上漲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鐵路改革的目的是政企分開,一方面是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是強化政府的監管職能,其最終指向是減少權力的肆意干預,讓市場最大限度地決定鐵路發展,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必然選擇。簡而言之,機構改革絕不是為了漲價,而是為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提升鐵路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兩者之間有關系,但並沒有必然因果關系。
另一個需要厘清的是,市場化與票價上漲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系。讓市場的力量在價格形成過程中發揮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有利於讓價格機制充分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優勢,這有別於政府保護性定價和企業壟斷定價。雖然票價上漲也是一個市場問題,但票價從根本上取決於市場供求關系以及經營成本,也就是說,市場化的結果有可能漲價也有可能降價。
不可否認,當前的火車票價大體上仍處於低價時代,當然不包括直逼飛機票價的高鐵票。這是由鐵路的公益性質決定的。即使是按照企業化經營的模式來定票價,也不能忽視鐵路行業的公益性質,不能簡單地以營利為企業經營目的,不能不考慮公眾現實感受與承受能力。此外,如果按照市場規律辦,還必須充分考慮供求關系和經營成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鐵路的運力都無法滿足全部消費者的需求,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將長期存在。但這不能成為票價肆意上漲的市場理由。一則因為鐵路尚處於壟斷地位,單純的壟斷定價不可行﹔二則因為運營成本尚未做到公開透明,既然市場化了,首先就要讓火車票成本清晰起來,否則就難以改變鐵路系統“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的公眾認知。如果沒有市場競爭,沒有成本公開,單純依托供需關系的價格上漲,實質上只是一種壟斷,恰是一種市場要挾。
改革是為了增進公眾的福祉,市場化改革方向是大勢所趨,但市場化並不意味價格的必然上漲。要打消公眾關於“市場化=漲價”的疑慮,關鍵還是要落實市場化改革。隻有真正做到了市場化,才會形成市場化票價,才會真正讓公眾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