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一些農業院校代表委員表示,近年來因一些農業院校想改名去掉“農”字,一些農業院校合並到了綜合類大學,傳統農學專業已不同程度地被邊緣化。農業人才高等教育培養體系面臨解體的窘況,農業領域人才斷層問題日益突出。(3月11日新華網)
傳統涉農專業學生佔在校生的比例越來越小,一些農業院校紛紛改名等現象的確值得關注。
與傳統農學專業學生數量萎縮相對應的是農村大量需要傳統農學專業人才。可據筆者掌握的情況,中專涉農專業學生基本不回農村,園林專業學生畢業后到城市相關公司搞綠化設計、養護管理、組織培養等,而養殖類的畜牧獸醫專業,大多數畢業生推銷獸藥飼料,或者自主經營獸藥飼料類商品。涉農專業生源萎縮,致使學校的儀器設備處於閑置狀態,師資力量得不到合理利用,一些教師不得不從事其他專業,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
我們還應該看到,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低於發達國家,農業科研投入不足,農村的科技人員、科研機構比較薄弱。基層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集體服務已經轉向為農戶服務,原有的比較完善的農業推廣技術體系被破壞,普遍存在“線斷、網破、人散,作戰能力弱”等問題,在農村很大一部分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已名存實亡,大多數人員從事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活動,如經營化肥、種子、農藥等,完全成為商業機構。與此相對的是農村迫切需要農業生產技術知識和信息服務,農民獲取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銷售信息的渠道不暢通等成為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因素,經常出現農民“賣菜難”、市民“買菜貴”等問題。
中央年年就農業問題出台“一號文件”,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大批涉農專業人才,涉農專業萎縮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提高涉農專業吸引力,一方面需要農業院校調整專業結構,對涉農專業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做好對農村、農業、農民的對接,使學生學得好、用得上﹔另一方面要出台政策,如對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加大資助力度等,鼓勵學生報考涉農專業﹔重要的是,改變“重工輕農”的社會觀念,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基層農業推廣人員的社會待遇、經濟待遇,讓畢業生在農村、農業、農民等“三農”方面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