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解放日報:不妨追問一句“為什麼”

諸葛漪

2013年03月12日09:54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一則“花生泡水變黑”新聞最近在微博上“發酵”,一位人大代表數了10顆售價高達160元一斤的所謂“健康”黑皮花生扔進杯裡,用水一沖,短短幾秒鐘,整杯水變成了黑色。現場一片嘩然,食品安全問題果然很嚴重。

不到24小時,有農業專家在微博上提出補充意見:花生放進水裡,一秒鐘變烏黑一團,當然是墨汁染色嫌疑最大,但是並非所有泡水變色的花生都有問題,黑花生是人工培育的品種,富含花青素,泡水掉色屬於正常現象,就和黑米泡水掉色原理一樣。僅靠溶出顏色,不能判定花生真偽,更不能確認“有毒”。

不過,與所有網絡熱門話題遭遇類似,“花生泡水變黑有問題”轉發了幾萬次,“不一定有毒”的辟謠貼,轉發率隻有前者的萬分之一。理由麼?無外乎大家早就熟知的那幾條,網上標題黨太多,不辨真假,漫無目的消費激烈言論。

反正網上議論幾句,不用負責,所以許多人習慣了看到一棵樹上有幾片枯黃葉子,便嚷嚷秋天到了。與此類似,“某種食物能防癌”“某種食物是免死金牌”的網絡段子,事實上毫無科學依據,照樣流傳甚廣。辟謠趕不上造謠,如此信息混亂,豈止發生在食品話題上。

“人多勢眾”在網絡得到了最好應驗。多數人當下的主張,未必一定是對的,但人一多、聲音大了,大家自然而然把它當做正確選項。很多傳言根本經不起仔細推敲,只是“為我所用”,近在眼前的例子,“李天一案原告撤訴”“周喜軍為兒子頂包”,隻因符合了一些人“人治大於法治”的想象和推斷,著實騙到了不少關注。待到謠言澄清,也不過換一句“原來如此”就過去了,有多少人反省過自己的盲從?

幸好網絡輿論場正在悄然變化,越來越多人開始理性思考。比如“城管隊員掐女攤販脖子”,鋪天蓋地的轉發中,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到底要怎麼看待 “無証攤販”,又要怎麼看待“帶孩子討生活”。倫理未必有劃一答案,價值觀不可能會統一,但至少每個人可以由此反思問題症結。比起單純的譴責,尋求解決之道更為務實。

這兩年興起的“釣魚貼”同樣在挑戰“人多勢眾”。一些不實訊息或假冒的名人言論,經過不斷轉發、拔高以及拔高后的牽強附會,最終被揭穿。期間經歷的各色“解讀”與“慷慨陳詞”,就像一條條上鉤的魚,它們到底真的佔住了“理”,還是嘩眾取寵,在網絡圍觀下變得難以遁形。

值得警惕的是,“魚餌”有時過於隱蔽,不能被大多數人識別,久而久之變成了“真理”。反正不吃黑花生,還有眾多替代選擇,國人被“毒奶粉”嚇怕了,寧可信其有,免不了傷及無辜,想必一段時間內黑花生將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前有蘋果套袋,今有黑花生,違反食品安全的做法固然存在,但也別輕易把正常的農產品誤判為有毒,結果損害了守法農民的利益。義憤填膺,代表了良知,追問一句“為什麼”,良知更能站得住腳。

分享到:
(責編:張元玲(實習生)、王倩)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