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西安晚報:“名校獨大”呼喚更精細的教育投入

郭楊陽

2013年03月12日09:13    來源:西安晚報    手機看新聞

“我國大多數縣區的校際差異比發達國家還要大,相當一部分鄉鎮和農村學生成績達標率不到40%。”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兩會上的發言,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員的共鳴。校際差異拉大造成“名校獨大”:動輒上萬人的超級名校,好教師和好生源越來越多﹔周邊的學校“失血嚴重”,越來越弱。(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4版)

名校不斷壯大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排他性”——排斥那些社會資源調動能力較差、“通關”能力有限的學生,從而形成對公平享受教育資源的公民權益的侵害。

解決“名校獨大”的問題,不是消滅掉名校,而是解決教育資源公平分配問題。在“名校獨大”格局已定的背景下,則需要細化后續的教育投入方式。因為,在已有的格局下,名校的資源獲取能力要遠強於普通學校,如果依然進行粗放、隨意的教育投入,名校依然會吃掉教育投入中最大的那塊“蛋糕”,從而變得更強。因此,需要從教育投入的源頭謹慎把關,適當地向普通學校傾斜。

一方面,物質性的教育資源投入要適當地向那些普通學校、非名校傾斜,隻有接受到的物質性補貼能與名校形成抗衡,普通學校的“缺血”症狀才會逐漸緩解。具體說,除了在教育經費的撥付上適當照顧普通學校外,還應該在教師補貼、教師崗位編制配置等方面對普通學校有所傾斜。

另一方面,要改變教育政績評價方式。就像兩會代表朱永新所建議的那樣:“看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的差距大小,相關領導就會去抓教育均衡。”有些地方,名校甚至成為了地標性建筑,名校的名字也成了一塊上下通行的金字招牌。進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在進行教育投入的過程中,也很自然地想到名校,從而使得名校更加強大,周邊學校則更加弱小。如果改變評價方式,至少可以為那些普通學校輸一些血,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均衡。

之前出台實施的“就近入學”政策最終變異出來了“學區房”“贊助費”和“擇校費”等一系列不合理、不公平事物。可見,僅靠政策禁令很難解決“名校獨大”的弊端。當務之急,需要更精細的教育資源投入方式,來促進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的實現,進而,遏制住“名校獨大”的勢頭。正好,中央落實佔比4%的教育投入就是一個良好契機,精細、合理地用好這筆投入,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就真實可期。

分享到:
(責編:張元玲(實習生)、王倩)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