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脫節、金融產品創新與金融市場發育不足等問題制約實體經濟發展
溫家寶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13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目標為13%,意味著我國貨幣供應更加謹慎。筆者認為,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必須在貨幣供應趨緊的同時,設法提高社會融資的總量水平,以支持實體經濟增長。為此,必須深入研究金融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並對金融產品創新、金融資源投向、金融市場建設、民間金融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統籌,系統設計,以增強金融政策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性,確保社會資金真正進入到實體經濟,支持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轉型。
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中央一再強調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為此必須確保社會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突出表現在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脫節,金融產品的創新與金融市場發育不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實體經濟的增長。
引導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機制不順暢。從信貸規模與信貸結構來看,雖然我國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在實際經濟運行中,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卻不夠充足,而大量社會資金又找不到投資出路。這一方面是由於引導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機制不暢,資金周轉率不高,另一方面在於信貸結構不合理,銀行貸款過多地流向國有部門而小微企業卻常常無錢可貸,從而造成了比較嚴重的資源錯配與浪費。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失衡。銀行業間接融資在我國社會融資結構中所佔的比例明顯過高,而直接融資特別是債券市場卻不發達,過分依賴銀行間接融資的社會融資結構,導致了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功能弱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小微企業融資困難,還使企業財務杠杆率過高,金融風險過多集中於銀行體系,增大了我國整個金融系統的脆弱性。
金融產品創新和市場發育不成熟。尤其是與實體經濟聯系密切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等基礎性產品發展滯后,不能高效地為企業融通資金,在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鼓勵創新等方面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提高金融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隨著我國實體經濟進入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經濟活動的復雜程度將大幅提高,對金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這就要求金融政策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發揮貨幣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是要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更加重視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加強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政策的協調配合,改善信貸投放能力,保持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暢通有效。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做到有保有壓,加大對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信貸投放,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發揮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通過調整貨幣存款准備金率以及實施多次逆回購的操作,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增強銀行放貸能力。
培育適應經濟轉型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配置資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大力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是中央政府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因此,要借助國際國內資本市場兩種資源,推進期貨交易中心建設,強化交易所的龍頭作用和聚集市場資源的能力﹔鼓勵企業境內外上市,擴大上市融資規模,培育創新體系﹔發展股權投資和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例。與此同時,要探索通過建立地方性的金融監管機構,加強和改善對小型金融機構的監管。
促進金融信貸投向經濟社會的重點領域。要把國家“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推進和產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支持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建設項目,增強對創新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發展前景好的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要對小微企業和“三農”企業給予大力支持,促進金融資源在區域和城鄉間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在銀企關系中,銀行也應著眼長遠,解決不合理收費和附加貸款條件等問題,切實降低企業發展的融資成本,在促進企業發展創新中為銀行自身創造長遠發展空間。
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進一步放寬民間投資市場准入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要更加重視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特別要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改革金融體制,降低民間資本設立金融機構的市場准入,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的良性互動,讓金融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位。
大力規范民間借貸市場是當前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場攻堅戰,要大力促進民間金融“陽光化”、“規范化”:一是要引導民間金融健康有序發展,推動民間借貸走向“陽光”規范運作﹔二要引導民間資本發展成為面向中小企業的中小型金融機構,構建民間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的金融格局﹔三是要創新金融監管機制,建立分層次的監管體系,實現金融監管的多元化和分層化。
增強金融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首先要加快推進金融產品創新,不斷開發金融新產品、新業務。其次,要支持金融改革創新。再次,要充分發揮科技優勢,提升金融創新服務水平。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