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當前社會廣泛討論的熱點,也是兩會農民工代表關注的焦點。溫家寶總理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人們自由遷徙、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在促進“人的城鎮化”過程中,中西部城鎮如何迎接日漸龐大的返鄉農民工群體是一門難題多多的“必修課”。
中國城鎮化正在高速推進,從2007年到2011年,中國大陸城鎮人口由5.94億增加到6.91億,城鎮化率由44.94%上升到51.27%。很顯然,城鎮化日益成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生產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但與此同時,高速城鎮化也給我們帶來了種種隱憂:農民工社保、教育、醫療等障礙難以化解,大量環境污染等。
這些隱憂不僅嚴重制約了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也給生存在城鎮裡的居民帶來困擾。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即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如何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化解各種隱憂,無疑成了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道嚴峻考題。
就當前現實而言,筆者認為,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亟須做好“加減法”。一者,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地方政府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思路,真正從“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路子,轉向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的健康之路,而這勢必要做適度的“加法”和“減法”,即加入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績考核機制,剝離簡單的GDP政績思維。
二者,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須打破各種制度構筑的福利壁壘,化解農民進城的生存隱憂,使戶籍、教育、社保等能夠在城鎮真正落地生根。盡管從“二元”向“一元”實現體制並軌需要大量真金白銀的投入,但於“人的城鎮化”而言,於社會公平來說,都是一道必須選擇做的“加法”。
必須看到,城鎮化的終極目標始終是“人的城鎮化”,沒有城鎮居民的安居樂業,沒有環境的宜居,再耀眼的政績光環,都注定是一場虛幻的夢。毫無疑問,在轉型期的中國,城鎮化已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一個注解,能否讓“中國夢”最終從理想走入現實,編織好所有人的幸福生活,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