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堂吉偉德:杜絕花錢發論文當剝離利益關聯

2013年03月09日09:27        手機看新聞

  作者:堂吉偉德

  多所高校關於研究生獎學金評定的規定顯示,"科研成果"和"論文情況"往往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仍有一些學校規定,研究生要畢業,至少得發一篇論文。這導致論文代理開始在高校盛行。"我們學校的學生在這份學報上發表論文的太多了,我認識的同學中就有人是這份學報的代理。"鄭州大學一名研究生說。(3月8日中國青年報)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會有。假刊也好,鴛鴦期刊也罷,之所以還能在市場上呼風喚雨,根本上講還是一個需求所決定了的。當發表論文成為學生畢業、教師評定職稱的先決條件之后,這其實意味著"僧多粥少"的格局已經形成,在激烈的競爭之下,"論文發表用錢買"的游戲規則便應運而生,明碼實價已經成為顯規則,而用假刊蒙混過關也已經成了潛規則,至於其間的抄襲與仿寫,捉刀與代筆,甚至衍生出強大的中介組織和走鬼群體,也已成為論文市場的一景。自然在這樣的生態下,也就有了論文全球第一,引用百名開外的反差與顛倒。

  利來利往,花錢買論文其實是一種"你情我願"的社會規則而通行,以至於大家心照不宣。之所以出現眾多造假怪象,制度設計的缺陷值得檢討和思考。叫停一兩家假刊並不難,對花錢買論文的行為進行無病呻吟也很容易,及至道德層面的譴責,監管層面的要求,確切的說都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真正的原因就在於,當論文發表牽涉了太多的利益,成為一道門檻之后,就會產生各種尋租空間。正如資本論說所,但有了龐大的利潤之后,資本就會變得瘋狂。當論文與個人晉升、畢業、成長等核心利益緊密相聯,密不可分之后,便會導致潛規則盛行。

  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曾對51488名教師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27.6%的教師認為職稱問題給他們帶來了繁重壓力,19.7%的教師認為發表科研論文給他們造成重壓。論文成為一道橫亙在職稱評定路上的障礙后,就會有種種不可思議的途徑尋求跨越。破除弊端之道,除了加大監管,加重處罰之外,更應淡化論文在職稱評定中的"含金量",使職稱論文的作用被弱化,由評定功利向理論研究成果的本義回歸。具體來說,就是要改革現有的職稱評定方式,將"論文"發表的硬指標,向個人素質和能力,以及民主評議好壞,實際業績大小和貢獻高低等多方面轉變,論文失去了"價值附加"的意義,需求得到了遏制,雖然不能保証用錢發論文的現象會得到根本遏制,但至少不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中國人民大學張鳴教授認為,"學術成果單純依靠論文量化指標來衡量,過於強調論文導向,評價比較片面。"改變職稱評價體系和參考標准已經不容回避。當前應當考慮的一個問題是,究竟有沒有必要將論文作為評定職稱的一個基本條件,這樣的硬件規定有沒有實際意義。事實上,很多地方已經意識到了制度設計的短板,並對職稱評定的政策進行了調整,比如山東省青島市等地規定,教師沒論文也能評職稱,可以算作一種制度性求變,這也算剝離論文利益關系的一種表現。當論文成為真正回歸到學術交流,以及學術成果展示之后,其才會"詩意的存在"。

(來源:齊魯網)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