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折飛機的小高是名高中生,前不久,他向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遞交申請,在申請資料裡寫到了自己折疊和研究紙飛機的愛好,並能折出100多種紙飛機。學校很認真的研究了他的資料后,大贊他改良的B-2紙飛機,並且把錄取信也折成了紙飛機給他。同時,他也獲得了近30萬元人民幣的獎學金。 (揚子晚報3月7日)
一個愛好研究和折疊紙飛機的少年,被美國高校錄取,顯然,校方看中的是這個少年在折疊紙飛機方面的“天賦”,而在這位少年未來的留學生涯中,想必他在玩飛機方面的創造力來也會得到大大的發掘。然而,倘若這位少年一直留在國內,他的想象力與天賦是否能有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在中國,至少在當下並沒有這類天才少年發展的舞台,他們往往都會被扼殺在應試教育中。
偉大的科學大家錢學森曾在臨終的時候追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大家都知道,罪魁禍首便是近些年來被國人痛批的教育體制,在這僵固統一的教育體制下,天才少年們的個性和創造性根本沒有生存的土壤。通常情況下,這些在某方面擁有天賦的少年都不會受到特別關注,甚至還會被家長或老師們批為“不務正業”、“異類”等。比如那位折紙飛機的少年,他的愛好和研究在國內學校裡看上去是多麼的“奇葩”呀,無非就是折紙游戲嘛。事實上,許多孩子天資聰慧,雖然學習不好,考試成績不行,但在某些方面的卻有過人之才。但在國內,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社會,對於這些孩子的創造性和天賦,都不會有哪怕一點點“另眼相看”。
首先,當下國內的老師接受的也是傳統體制教育,在創新教育、素質教育方面本身就有所欠缺,而在應試教育下,衡量一個教師職業水准的標准無不與學生成績牢牢挂鉤,學校的教學質量也以升學率為首要評估指標。這樣的背景下,與學習成績無關的東西,老師們當然不會過問。其次,深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的家長們也固守傳統的思想,一心想著孩子能好好學習,上名牌高中,名牌大學,這樣才有發展前途,而對孩子自身的發展需要、內心的真實想法卻直接無視。再者,當下社會是一個功利主導的社會,社會人才的評價標准是“文憑才是王道”,在某領域有能力,有特長的人很難遇到伯樂,難以獲得社會認可。此外,在這個“拼爹”時代,有想象力和創造力遠遠不如有一個“霸氣的爹”。這樣的社會環境,又何以留得住天才少年呢?
近些年來,改革教育體制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教育家們也在對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式進行積極探索。雖然障礙重重,但至少改變已經在發生,新的曙光已在緩緩降臨,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家庭、學校和社會能給孩子們創造出一個自由、健康的學習成長環境,能夠留得住那些天才少年。
(來源:四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