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談及醫患關系時,他提醒年輕的醫生要實事求是、坦蕩地和患者交流,還要有醫患溝通的藝術,讓病人了解醫學不是一個完美的科學。他進一步指出,醫學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學科,是最有人情味的職業,敬畏生命是醫生的第一品格。(3月7日《中國青年報》)
長期以來,面對愈來愈烈的醫患沖突,人們更多地是從醫療體制存在的問題,醫患關系不對等、信息不對稱,以及醫院和醫生被各種利益所裹持這樣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讀。因此,盡管醫療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醫藥分開范圍在不斷擴大,各種檢查費用和藥品價格在不斷下降,然而,醫患糾紛並沒有因此減少,有些時候還表現得很激烈,近年來發生的“殺醫案”就給醫患矛盾極端化的表現。
看完黃潔夫委員的言論,筆者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位老農到醫院求診,問明有三個價位的號費之后,徑直挂了一個最貴的。院長看他衣衫簡朴,問其何故,老農告訴院長,挂最便宜的號不讓我說話,挂中檔價位的號不聽我說話,隻有挂最貴的號,既讓我說話,也聽我說話。相信這位老農的話,不少患者也感同深受。現在到醫院看病,與醫生充分交流病情竟成了一種“奢望”。這固然與當前就診體制存在的弊端有很大關系,但也反映出了現代醫學人文的嚴重缺失。
記得現代醫學鼻祖希波格拉底曾經這樣說:“醫生有三大法寶:語言、藥物和手術刀。”在他看來,良好的溝通、充分的交流是最佳的治療。可遺憾的是,現在不少醫生卻將這第一大法寶丟棄了。其結果,正如北京大學醫學部王一方教授所言,發生在當下的越來越多、且越來越殘暴的醫患沖突案件表明,公眾對高技術裝備、大量吞噬金錢的現代醫療機構,無力戰勝死亡表現出極度的不理解和強烈的不滿,更無法接納人財兩空的結局。
黃潔夫委員說,醫學不是完美的科學。筆者理解,這種不完美,指的是醫學或醫療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風險性。也正因如此,醫學人文的完美才顯得更為重要,隻有醫學人文的完美,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醫學本身的不完美。醫學的本質是人學或仁學,醫學人文體現出的美德和價值,就每位醫生而言,就是要敬畏生命,因為生命屬於每個人,且隻有一次﹔就是要敬畏患者,因為他們把健康乃至生命托付給你。
醫生職業特性,載負和體現著社會的精神道德底線,必須始終保持對醫學人文的眷顧。醫學不完美,醫學人文要很完美,這一課亟待補上。每位醫生都要更多地理解病人的體驗和要求,善於交流與溝通,體現人性化和個體化,給病人開出的第一張處方應該是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