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海外版望海樓:“中國貢獻”是世界之福

胡鞍鋼

2013年03月08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世界對中國兩會的關注,開始超過對美國總統國情咨文的關注。這顯示了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的重大變化。

  如何看待和評價中國宏觀經濟?有比較才有鑒別。這需要國際視角和國際比較,一方面中國已經深深地大規模地融入世界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二大經濟體,深刻地影響世界經濟﹔另一方面世界經濟也前所未有地影響中國經濟,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也不會獨善其身,還需要時時應對來自國際上不可預見的外部沖擊。

  從世界角度看,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長達5年,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充滿變數,世界經濟低速增長態勢仍在延續,歐美日三大經濟體仍處在各種經濟危機之中。如歐盟的主權債務危機和高失業危機,經濟增長率幾乎零增長或負增長,正在經歷第一個“失去十年”﹔美國經濟有所增長(2%左右),失業率居高不下,拖而不決的財政懸崖又轉化為聯邦政府開支自動削減,連美國白宮都認為“直接扼殺經濟增長和就業”﹔日本的持續經濟低迷、通貨緊縮以及負債累累、已經在技術上破產的中央政府,被視為典型的“日本病”,正在經歷第三個“失去十年”。

  與歐美日這般蕭條危機景象相反的是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中國。這裡我們用數據說話,讓事實証明。從國際比較看,以世界五大經濟體(歐盟、美國、中國、日本和印度)2012年主要宏觀經濟數據做橫向比較:中國不僅是經濟增長率、工業增加值增長率最高的,而且還是通貨膨脹率、失業率、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最低的國家,經常性賬戶盈余佔GDP比重也在不斷下降,從2007年的10%降至2.6%,為調整解決世界貿易不平衡作出了實質性的貢獻。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貿易增長的貢獻率既超過了美國,也超過了27國組成的歐盟。

  國際金融危機至今還在延續、擴展和變化。中國再次顯示了“我自巋然不動”,與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比較,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更大,中國反應更迅速,應對更有效。如果不是中國表現特殊,特別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體的話,還不知當今世界會如何?這顯示了,歐美日不好,世界不好﹔世界不好,中國好﹔中國好,世界才轉好。

  為什麼中國會在世界性金融危機“大考”中獨樹一幟呢?如果簡單而關鍵地回答,就是“兩隻手比一隻手好”。中國能夠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即用好市場的“無形之手”,又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兩隻手都要硬”,是硬而不僵,更加尊重市場作用,更加發揮政府作用。“兩隻手都要活”,是活而不死,充分發揮“兩隻手”各自的優勢,有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同時避免或減少各自的劣勢,也有相互制衡、相互對沖、相互抵消的作用。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知優劣,知優劣才有“中國自信”。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屆政府領導下,中國還會做得更好,對世界發展的貢獻最大。這是中國之福,也是世界之福。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責編:齊賀、王倩)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