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善試 趟出轉型新路
袁純清代表(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山西的發展力主要體現為轉型力,沒有轉型發展就沒有跨越發展。要通過抓好試點闖轉型之路,通過項目建設增轉型之力,通過攻堅克難破轉型之題,通過創新機制興轉型之業
資源型經濟轉型是世界性難題,更是山西發展的一次全方位變革。國家批准山西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山西轉型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發展機遇和改革平台,山西也因此承接起為資源型地區轉型破題趟路的歷史使命。通過努力,山西資源就地轉化率、新興產業佔比率、傳統產業循環率和農業產業化水平快速提升,轉型項目建設力度明顯加大,轉型發展呈現強勁勢頭,賦予山西發展新的內涵和空間。
山西的發展力主要體現為轉型力,沒有轉型發展就沒有跨越發展,就難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我們要乘勢而上、借勢而進,舉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進一步推進全面轉型和深度轉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和可持續性。
通過抓好試點闖轉型之路。堅持以產業升級為中心、企業轉型為主體、園區建設為承載,每個市選擇兩個縣、兩個工業園區,每個縣選擇一個企業以及省屬國有重點企業開展試點,使試點成為創新突破、創造開發、創優爭先的過程,探索和積累寶貴經驗。
通過項目建設增轉型之力。推進項目儲備、簽約、落地、開工、建設和投產“六位一體”,實行省委常委、副省長聯系重點項目制度,扎實推進具有戰略性、引領性和帶動力強的轉型標杆項目,以項目支撐和推動轉型。
通過攻堅克難破轉型之題。圍繞經濟轉型、城鄉統籌、民生改善、生態修復四項任務,明確轉型綜改試驗的行動路線和操作細則,破解生產要素過度向資源型產業集中的難題,努力改變一煤獨大、結構畸重的產業格局﹔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難題,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通過創新機制興轉型之業。自覺擔當,敢為人先,既要用好“拿來主義”,又要提高原創能力,既要注重頂層設計,又要善於“摸著石頭過河”,做到快行快試“摘桃子”、善行善試“吃螃蟹”,創新產業轉型促進機制和土地管理機制、理順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資源稅改革、建立生態環境產權制度、發展資本市場,用先行先試這把“金鑰匙”,開啟思想大門,破解發展掣肘,打開發展空間,激活各類要素,釋放改革紅利。
本報記者 劉亮明 冀 業整理
實事點擊
創新模式理念
提升循環經濟
目前,山西正圍繞提升資源就地轉化率和循環利用率,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通過深化劣質煤生產煤基合成油、煤焦油深加工和焦爐煤氣綜合利用等發展模式,努力以全循環理念組合產業、鏈接企業、建設園區。
找准定位 謀求跨越發展
王君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
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的跨越,首先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著眼內蒙古長遠發展,科學確定新階段的發展定位,著力建設“五個基地”、“兩個屏障”、“一個橋頭堡和經濟帶”
2012年,內蒙古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人均財政收入超過1萬元,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第一個躍上“雙萬”台階的省份,標志著內蒙古的發展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在肯定成績、保持信心的同時,還必須清醒認識內蒙古欠發達的基本區情,准確把握當前的形勢和任務,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不斷加大調結構、轉方式的力度,扎實做好做大總量和提升質量兩篇文章,努力實現新起點上的新跨越。實現新的跨越,首先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著眼內蒙古長遠發展,科學確定新階段的發展定位,著力建設“五個基地”、“兩個屏障”、“一個橋頭堡和經濟帶”。
加快建設“五個基地”,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變化,依托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發展條件、發展優勢,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狠抓重點骨干項目,努力把內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全國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和現代裝備制造等新型產業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和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
著力構筑“兩個屏障”,凸顯祖國北疆新功能。堅持“美麗與發展雙贏”理念,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扎實做好維護穩定的各項工作,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把內蒙古建成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全力打造“橋頭堡和經濟帶”,增添經濟發展新活力。大力實施沿邊開放戰略,積極推進中俄蒙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快國際通道、對外窗口及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沿邊開發開放經濟帶。
新的發展定位,是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的深化細化具體化。我們將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進一步明確發展路徑,突出工作重點,強化保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早日把這一宏偉藍圖變為壯美現實,努力讓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變得更加富饒、更加迷人。
本報記者 汪 波 賀 勇整理
實事點擊
壯大縣域經濟
促進均衡發展
今年,內蒙古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一個重大舉措來抓,正在制定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和考核激勵辦法,並打出了一套組合拳,發展特色產業,抓好城鎮建設,改善發展條件,優化發展環境。
拼搏追趕 推動由大變強
王東明代表(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好。我們要堅持民生優先、共同富裕,把加快發展與富民惠民統一起來,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
近幾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四川人民萬眾一心、頑強拼搏,奪取了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重大勝利,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但是,人口多、底子薄、欠發達、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沒有根本改變。今后幾年,要在堅持主題主線的前提下,保持高於全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保持追趕跨越的發展態勢,奮力推動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
四川有21個市州,成都經濟總量佔到全省1/3,其他市州經濟規模還不大,全省經濟缺乏強有力的梯度支撐。今后一個時期,將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在繼續支持成都領先發展、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形成首位一馬當先、梯次競相跨越的生動局面。做強市州經濟梯隊,通過5年的努力,力爭形成一批經濟總量超過1500億元、2000億元的市州。做大區域經濟板塊,重點發展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四大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同時,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快推進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跨越發展。
與全國處於工業化的中后期不同,四川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要走產業興省之路,實施工業強省戰略,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飲料食品、油氣化工、釩鈦鋼鐵及稀土、能源電力、汽車制造等七大優勢產業,著力培育萬億產業、千億園區、百億企業,壯大工業經濟規模,提升產業層次和競爭力。走統籌城鄉發展之路,抓住機遇加快城鎮化進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活力。
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好。我們要堅持民生優先、共同富裕,把加快發展與富民惠民統一起來,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一方面,加快經濟發展,不斷增加群眾收入,從整體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加大民生投入,守住“保基本”這個底線,讓特殊困難群眾能夠吃飽穿暖、有房住、有病能正常就醫、子女能接受義務教育,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本報記者 張 忠 王明峰整理
實事點擊
實施新村建設
開展扶貧攻堅
四川堅持民生優先、共同富裕,在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集中開展扶貧攻堅。把扶貧新村建設作為綜合載體,彝區實施“彝家新寨”工程,秦巴山區建設“巴山新居”,藏區建設半牧區和農區新村,加快改變落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