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財政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審議的《關於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正式亮相。代表委員認為,今年的財政預算報告更加注重惠民生、調結構,賬目更加全面,透明度不斷提升。3月6日《人民日報》刊發的相關報道,用的標題就是《充盈民生溫情的“國家賬本”》。
今年的預算報告,亮點頻出:過去5年,中央公共財政用於民生的支出累計16.89萬億元,年均增長21.1%,佔中央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穩定在2/3以上。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1994億元,佔GDP的比例首次達到4%﹔實現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連續第八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12387億元。今年的預算報告首次編報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中央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安排6550.81億元,增長13.9%﹔中央財政安排用於“三農”的支出合計13799億元,增長11.4%﹔還將繼續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透過數字,我國財政確已進入了民生財政的新時代。
事實上,隨著國家財力的不斷增強,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國家財政向民生財政的轉變,可視作財政職能的回歸。從取消幾千年來壓在農民頭上的“皇糧國稅”,到新農合的建立﹔從城鄉基本養老制度的初步建立,到新的扶貧標准的實行﹔從涉及普通人的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到保障性住房投入的加大……一樁樁一件件,無不充盈著民生財政的意味。普通老百姓也都從這樣的轉變中,分享了改革發展的紅利。
而在我看來,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也比不必然意味著民生財政名實相副。也就是說,真正坐實民生財政,尚有挖潛空間。
其一,從節約中挖潛。當前,各級各地都在落實中央出台的“約法八章”,不挂橫幅,不擺鮮花,不上煙酒,不鋪紅地毯……開會、接待等一應事項,都在節約。“約法八章”的一個目標,在於改進作風。但把浪費的東西“減”下來,一大堆“真金白銀”就會省出來。記得去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曾表示,“如果我們緊一緊、省一省,作風稍微改進一下,一年省幾千億是不成問題的。”如能把這省出來的“幾千億”投向民生,就會有更多的人沐浴民生財政的陽光。
其二,從監管中挖潛。投向民生領域的每一筆財政資金,都像一塊“唐僧肉”,能沾上邊的人都想吃一口。近年來,就業培訓資金遭遇“套取”,保障房建設屢屢“出事”,教育和醫療等領域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監管漏洞。這都是有前車之鑒的。這就很難保証,民生投入的那些數字,每一分錢都發揮了效用。因此,隻有加強監管,確保每一分民生資金都花在刀刃上,民生財政才能名實相符,名至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