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名家半月談)  

人民日報:中國夢與中國情懷

張維為

2013年03月03日04: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中國夢是一種“國夢”和“家夢”的結合:“國”和“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中國正以自己的方式崛起,實現民族復興之夢,將以獨特的方式影響世界的未來

  

  “中國進入政治會議季”。連日來,伴隨著兩會漸近的步伐,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再次被放在世界的閃光燈下。不管外媒對此次兩會有怎樣的推測,一個共同的認知是,它將讓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走得更堅實。

  5年前的一個場景令我至今難忘: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5月19日舉國上下為罹難同胞默哀,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大批民眾在儀式結束后仍遲遲不願離去,他們揮舞國旗,大聲呼喊:“汶川,頂住!四川,挺住!中國,加油!”這種場景可能不會出現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它展現的是特殊的中國情懷。確切地說,是中國人那種“家國情懷”、“大國情懷”和“天下情懷”。

  中國人的民族復興之夢,也寄托著這三種情懷。

  我們的語言聯系著民族的文化血脈。漢語“國家”一詞由“國”和“家”組成,表達了中國人對“國家”的獨特感悟。與西方社會不同,中國社會以家庭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一整套思維和生活方式,例如“舍己為家”、“保家衛國”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傳統,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把個人追求與社會目標統一起來的儒家信念。在今天的中國,這些價值觀又轉化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凝聚力,可謂“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絕大多數中國人都非常關注國運的昌盛,認為國家的安定富強與個人和家庭的安康幸福密不可分,這種感受也是中國人經歷了無數的“國破家亡”悲劇后形成的集體歷史記憶。可以說,中國夢是一種“國夢”和“家夢”的結合:國好,家才好﹔國糟,家也糟,“國”和“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都有自己的大國情懷,但中國人的大國情懷有自己的特點。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中國曾領先世界上千年,后來內憂外患使中國跌入低谷,但通過中國人民長達百余年的奮斗和犧牲,中國又快步趕了上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離我們這麼近。新加坡資深政治家李光耀不久前說:中國渴望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為什麼不呢?他們再次覺醒的使命感是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他還特別提到,“中國就是中國,而不是西方的一分子”。中國正以自己的方式崛起,實現民族復興之夢,中國不會照搬西方模式,也不會成為西方國家的附庸,中國將以獨特的方式影響世界的未來。

  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中國人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傳承﹔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古訓。毛澤東提出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貢獻,也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天下情懷”。隨著“中國夢”的不斷推進,意味著中國將為世界文明貢獻更多力量和智慧。在政治領域,我們的“民心向背”和“選賢任能”理念,我們把“選拔”和某種形式的“選舉”結合起來的創新做法,雖然還可以完善,但比那種僅僅依賴“選舉”的所謂“大眾民主”模式更有競爭力。在社會領域,我們“社會與國家”良性互動模式,比兩者對抗模式更容易帶來和諧﹔在經濟領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會進一步完善,使“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更好地結合起來。這些都展現了中國道路的獨特魅力,它也必將鼓勵越來越多的國家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

  相信大幕開啟的兩會,能真實展示中國更加開放,更多、更廣、更深融入世界的決心,同時更好體現中國珍視自己獨一無二道路的夢想和情懷。正是中國人的這些獨特之處,才構成了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

  (作者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客座教授)

分享到:
(責編:劉軍濤、王倩)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