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亂扔垃圾,北京故宮外圍筒子河變成“垃圾河”,2月28日,北京環衛集團40多名工人,集中清理筒子河中的垃圾。頭疼的是垃圾凍結冰面不易打撈,也很危險,環衛工人為此大動干戈,用手摳冰中垃圾﹔履薄冰,拽垃圾上岸﹔戴著不保暖的膠皮手套,不一會手就凍麻了,為保証冰面和船上工人的安全,一位工人拿著5米多長的護杆,伸到冰面上,隨時准備救援……最后,環衛工共撈出4噸多垃圾,其中有1萬多根吃剩的玉米芯。無論從遠處還是近處看,筒子河再也沒有了之前的“五顏六色”。(《新京報》2013年3月1日)
北京市的空氣污染禍不單行,怎麼也趕不走的霧霾肆虐的同時,又遭遇黃色的沙塵暴,PM2.5的小鬼神出鬼沒,PM10的大鬼又不請自到,鬼天氣的惡劣本身就讓人呼吸不暢,再看看故宮筒子河那“五顏六色”的污染物以及那萬根吃剩的玉米芯,更給人焦慮的心情添堵,雪上加霜,不揪心都難。
霧霾和沙塵暴,我們還可以怪罪老天爺不爭氣,可以說是自然之害,但是故宮筒子河那“五顏六色”的污染物我們怪不上老天爺,那萬根吃剩的玉米芯我們無法埋怨自然災害,這是千真萬確的人禍,由於一些游客的不文明,直接造就了故宮筒子河那刺眼的“五顏六色”。
故宮是歷史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精湛建筑技藝的集中展現,更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但是一些游客參觀完故宮后,卻沒有將對故宮的嘆為觀止轉化為一種敬仰和恭敬之心,而是隨手丟棄垃圾,如果參觀一次故宮,連隨手丟棄垃圾的陋習都不能改,連愛護故宮、憐憫故宮和為故宮做些什麼有益的思想意識都沒有,隻能說明這樣的參觀學習是失敗的,起碼從小節上來說,是一次失敗的參觀。
隨手丟棄垃圾,剎那間隨意一丟,也就將公德一同丟掉了,更將文明扔掉了,這個時候,哪怕擁有再顯赫的地位,再高的榮譽稱號,再美的容顏,也統統消失殆盡。隨手扔掉了吃剩的玉米芯,也就將一顆公德心,文明心和環保心丟掉了,平時說自己怎麼文明,怎麼有涵養,怎麼紳士,在這個時候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細節處見精神,小節中體現涵養,污染的故宮筒子河如果會說話,她一定對污染自己的顏容的游客憤憤不平,如果她會流淚,那一河的臟水分明就是她的眼淚。
犯錯誤容易,改正錯誤中總是很難,污染容易,治污難,想想這些環衛工人打撈這些垃圾的不容易,且不說污染造成的生態和形象損失,單就直接的清除垃圾的成本,也是個不小的數字,做環保,每個人的舉手之勞就是莫大的盡心盡力的節約和貢獻,如果所有的游客,面對手上的垃圾,如果能夠下意識地不隨意丟棄,更進一步,如果能夠想到不污染河流和其他環境,那就是有環保和文明素養的表現,更是在你不亂扔垃圾的地方,你就代表了一種文明,代表了故鄉,代表了中國人,你怎麼樣,中國就怎麼樣。
面對霧霾、沙塵暴等等的所謂自然之害的肆虐,我們切莫再自己給自己制造環保麻煩,道德麻煩,文明麻煩,在我們做的不夠好的時候,我們可以怨天,但是我們也要尤人,霧霾、沙塵暴等已經讓我們揪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影響我們的心情,如果再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手和嘴,我們還是人嗎,還有人的自制力和定力嗎?
那“五顏六色”的故宮筒子河……故宮筒子河那萬根吃剩的玉米芯……分明就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旅游的負能量,照見了文明的短板,更照見了環保的自作自受,該怎麼對待旅游文明,該怎麼善待環保,該怎麼理解舉手之勞,每個人都需要給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