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單位工作人員小陳向記者吐槽,上班第一天,居然要幫領導女兒做寒假作業,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領導說,做點作業,就當練練手。”說起這事,小陳有些哭笑不得,“這次居然出動了9個員工,連司機都貢獻出來,而且這孩子要求特別高,原本是四道作業任選一,她全部都要做,但自己卻一點不參與。”(2月27日《錢江晚報》)
反對
權力私用 過度溺愛
不管什麼單位,權力文化都是相似的。當領導、老板的,習慣了把手下人當作私有工具,呼來喚去。當過領導的常常嘆息世態炎涼,說我剛退下來,下屬們對我的態度就不一樣了﹔我在位時,每年孩子都能收到上萬壓歲錢,今年退了,過年居然連個給我拜年的都沒有……真是人走茶涼。然而要我說,當過領導的人有沒有反思,你在位的時候和下屬的關系是不是真正的同事關系?
一則“替領導女兒寫作業”的短篇故事,透出的是多視角的社會文化、權力心態。最大的問題,還是培養教育孩子的理念。老師、網友們都認為,這個當領導的孩子家長,過於溺愛孩子,教子無方,這樣下去會害了自己的孩子。
溺愛,是不用說了,這位“領導家長”愛孩子的方式,問題確實不小。但他一定不認為這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對當今社會“拼爹”規則是深信不疑的,或許他認為,隻要有他這個“爹”在,那麼作業寫得好不好就算不得大問題。然而我卻覺得,該“爹”的思維方式存在嚴重問題:社會在不斷發展,任何規則,特別是潛規則,不可能一成不變﹔那麼“爹”不可能成為永遠的“硬通貨”,不可能是拼不完的資源。況且,從這位“爹”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來看,在領導崗位上能走多遠,以后會不會栽跟頭,我看都難說。
時下沸沸揚揚的李天一案,被認為是家教失敗的典型案例。被溺愛的后代很難成才,這是古已有之的哲理,道理上一點都不復雜,可很多高智商的父母卻都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弱智”,或許這也是人性弱點的無奈吧。而且這種問題上往往是“當局者迷”,不是說教能夠解決的。而領導動用單位資源為其溺愛孩子服務,則不僅是教育子女方面的問題,還從一個角度折射出權力私用、權力腐敗無孔不入,權力道德喪失底線的嚴峻現實。不能以“二代”劃分群體,道理上沒錯,但權勢富貴溺愛下的“二代”其成長方式更容易扭曲,這個問題不容忽視。
馬滌明
不勞而獲 貽害無窮
因為孩子的作業量太多,如今的家長,替孩子完成作業的事恐怕很少有人沒干過。不過,孩子作業的“槍手”由領導指定自己的下屬來代為完成,還是很新鮮的,特別具有“中國特色”。這位孩子的作業量是否達到了必須找“槍手”來完成的地步?應該不是這麼回事。那不過是一道四選一的題。但領導的孩子就是不一樣,不僅要體現自己特別能干,有能力將四道題高標准嚴要求地完成,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根本不親自動手。這不能不讓人感嘆,有個當官的爹實在是前世修來的福分!
這孩子在本該由自己動手做的小事上,就開始享受當官的爹有權這一福利,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一位官員,隻因為自己的孩子作業這麼一點小事就無所顧忌地亂用手中的公權力,足足找了9名下屬為他的孩子無償打工,可見這位官員是將下屬當家奴,在公權力的使用上肯定是非常隨意的,這樣的問題顯然應該被追究﹔再僅從這位官員是一位的父親角度來看,雖然“憐女如何丈夫”,但他如此亂用權力為孩子做作業,到底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相對於成年人,孩子更缺乏對事物的判斷力,需要大人去正確引導。這位官員父親這樣的做法就是明確告訴孩子,你的一切都有身為官員的老爸給你罩著,你可以自己根本不出力、不動手就獲得比其他同學更好的享受、成績、榮譽等。這樣的好事大人都很難抵制,更何況孩子?這很容易讓孩子愛慕虛榮,滋生不正常的優越感,形成依賴的習慣。當她習慣了這樣的不勞而獲與弄虛作假,最終對她到底將會是受益終身還是貽害無窮?這恐怕是不難確定的。而且,這樣的害她還是通過亂用手中的公權力,這更是雙重的錯誤。
陳家沛
同情
教育功利化的傀儡
縱觀當地學校留給這位領導女兒的寒假作業,實在有些超前、有些勉為其難,學校竟然讓一名小學生掌握如何將實踐作業“上傳網站,投稿‘微圖’、‘微畫’、‘微視頻’、‘微文’欄目”,這樣的“作業”顯然是一些小學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此,其實我們反而應該同情這位動用下屬資源完成女兒作業的老爸,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迎合學校、為了不讓孩子完不成作業“丟人”,被迫出此下策,令人感慨。
一些學校在留假期作業之時,留下一些“不可能是孩子們完成的作業”,已經成為一種時下的教育現狀。在一些學校和教育者眼中,喜歡以成人化的思維解讀孩子、喜歡讓孩子更早熟、更聰明,一些教育機構恨不得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成年人”、培養成“神童”才作罷,譬如茅盾文學獎作家卻搞不掂小學作文﹔2009年媒體報道,一道小學生奧數題竟然難倒了俄羅斯的一位數學家.……但這樣的教育顯然嚴重超前也違背教育規律。
在時下不理性的教育觀念面前,動用下屬資源完成女兒寒假作業的家長,隻不過是教育功利化的“傀儡”。在西方發達國家,幾歲的孩童們懵懵懂懂、天真爛漫,正是“玩”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們卻已經背上了沉重的書包。幾年前有媒體報道,美國一家幼兒園的老師因為教會了孩子們字母“O”被告上法庭,家長起訴幼兒園的理由就是因為過早地讓孩子認識字母“O”,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而我們國內幼兒園卻越來越“小學化”、小學越來越“中學化”,教育已經走上了坑害孩子的極端。
畢曉哲
寒假作業變了味
其實,這次寒假“實踐作業”挺有意思,也很有意義,內容是同學們寒假時尋訪考察家鄉變化,用彩筆繪制一幅圖畫或者四格漫畫,展現家鄉美景,或者拿起相機、手機進行拍攝。還可以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文字表達,作品可傳網站投稿,且作業是“四選一”,負擔不重。如果孩子真的能夠獨立完成或者親身參與,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與動手能力,發掘自身在攝影、漫畫或寫作等方面的興趣,還能激發孩子的反思與質疑精神。
作業是好作業,老師的初衷挺好,可惜的是好的作業卻沒有起到好的效果。“拼爹式”的作業,孩子表面上成了又拍照又寫作的全面手,作業質量更是高得可怕,但因為沒有自己的實際參與,實際上什麼效果都沒有,反而增加了孩子的依賴感、拼爹感。
寒假作業變了味,都是功利實用主義惹的禍。這表現在教育上是功利性的教育,一切以成績、名次說話,表現在家庭教育上就是實用性,怎麼讓孩子高興就怎麼樣,而對於孩子而言,就是怎樣獲得榮譽、怎樣獲得老師的認可。正如有校長所言,碰到一些省市大獎賽,很多老師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助長了孩子和家長弄虛作假的氣焰。要知道,一些大獎不僅利於升學,對於學校和老師也是榮譽。反過來,如果在弄虛作假上一票否決,老師更加強調獨立性、思想性,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學生何至於不惜借助拼爹的力量來完成?
作業從來就是一種形式與工具,榮譽與獎勵本質上也僅是一種激勵手段而已,興趣與成長、獨立性與思考性才是教育與作業的核心所在,遺憾的是,因為現實中功利性與實用性的大行其道,很多人往往將重點放在結果而不是過程上,興趣與樂趣之上那單純的快樂與理想漸行漸遠。
當孩子不在作業中找尋快樂與興趣而是追求成績虛榮,又缺乏正確嚴格的引導和教育,那麼作業變味也就沒啥奇怪的。
丁洪峰
■三言兩語
●請給孩子個性,給權力緊箍咒。
——張京品
●有權人的孩子用權代寫作業,沒錢沒權的除了自己的作業,還得代寫作業,做作業都得拼爹。
——肖笑
●我看到這個新聞,很為那個領導的女兒擔憂。
——楊鳳池
●負責寫作文的王先生35歲,為了找到感覺,他得把自己的思想狀態轉變成12歲的小姑娘。這個領導真可恥。
——江家全
●不靠譜的老師,布置了不靠譜的作業。坑孩子,坑爹,更坑了員工。為了孩子,我們承受了生命中多少不能承受之苦與痛。救救孩子,救救教育。
——張更武
●可笑的教育,可笑的權力。
——宋春杰
●小學開始就團隊作戰了,要讀到大學她的后援團該多麼龐大呀!
——錢飛
●新聞出來了,是小陳他們被領導處分或免職呢,還是領導被處分或免職?
——李幸福
●天下還有這樣奇葩父親!
——曹艷
●尋思這份寒假作業得了多少分,及格沒有?
——洪宏
●這樣的老爸太牛了,我贊一個。圓了我兒時的夢想。
——王亞飛
●動用9名下屬為女兒做寒假作業,本身就夠吐槽的了。但更加要吐槽的是——9人一共花了3天,熬了2個通宵才把作業完成。你說呢?
——曉晶
●霸氣的特權,碰到了霸道的教育!
——孟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