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揚子晚報:正視“李天一案和解”傳聞的民意之憂

木須虫

2013年02月27日14:31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幾天來傳得沸沸揚揚的李雙江之子李某涉嫌輪奸案昨日再起波瀾,一則“女主角撤銷控訴,已達成和解意向”的微博在網上得到廣泛傳播。記者昨晚就此事進行求証,警方目前尚未接到雙方達成和解的消息(2月26日《北京晨報》)。

“李天一案”性質惡劣無須多言,引發的社會反思也是多角度的,如“富二代”之類“拼爹”的驕橫,大抵終究是社會公平正義之於家庭教育的影響。教育抑制不住作惡的底線,社會公平便成了最現實的考驗。李天一案未有定論之前,隻能是涉嫌,雖然事實隻有一個,但認定事實依靠的是証據,這個過程中影響的因素賦予了很多的不確定性。

因此,關注“李天一案”進展,自然不免多種揣測,在網絡時代又難免不會傳言四起。從司法實踐的角度而言,刑事案件屬公訴案件,當事人撤銷控訴不符合程序,並且刑事案件也不存在和解制度,這樣的傳言顯然缺少常識與邏輯。但是,案件走向事實澄清的反面未必不會存在現實可能。比如,有律師稱,“假如公安機關經過調查,發現李某的強奸事實不存在,或者女方改口說自己是自願的,那麼李某將被無罪釋放”。

顯然,任何有利於李天一從輕處理的都是公眾不願意看到的。雖然,這裡有先入為主的感性認識所左右,缺少應有的理性,然而一邊倒的擔憂,無疑承載著渴求司法公正的心理趨同。“富二代”、“官二代”之類稱謂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潛在著權益對抗的語境,背后有著難以言明的弱勢自危心理。因而,“李天一案”已然超出個案的特征,何去何從,事實關系到社會普通群體心理最脆弱、最敏感的那部分神經。

在真相隻有一個的情況下,如何能讓案件在法律的框架內,事實求實加以解決,顯得尤為關鍵。而這些,既取決於司法部門能否嚴格遵循法律的程序與制度,杜絕各種人為干擾,又決定於女主角及其親屬能否頂住多種壓力和可能存在的誘惑,守住公正抗爭的底線。不管如何,公正妥協於利益,都將是一種悲哀。

盡管“李天一案”再起波瀾,傳言有誤導輿論的嫌疑,但是其中的民意隱憂應予以相應的正視。輿論倒逼的目的終究只是期待與推進公正,這是網絡時代弱勢自危心理下,普通群體唯一能做的。當財富與地位有助於為惡之時,公正公平底線能否守住,事實上並不在於“爹”的能量,而在於權力與權益的社會良心。

分享到:
(責編:齊賀、張玉珂)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