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法制日報:規范政府採購重在信息透明

2013年02月27日12:21    來源:法制日報聲音    手機看新聞

趙順清?畫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採集樣本中高達八成的政府採購商品價格高於市場平均價。“豪華採購”、“天價採購”層出不窮。其中最極端的一個例子是,一台普通的台式電腦政府採購價達到驚人的9萬多元,而市場價不過才2000多元,相差幾十倍(2月26日《中國青年報》)。

政府採購“隻買貴的,不買對的”常有曝光,不過以前對政府採購中不規范行為的披露大都集中於具體案例,而此次社科院的調查著眼於全國,面向中央部委和26個省市政府進行,可以說從更加宏觀的層面讓我們看到了政府採購的普遍現狀。八成商品採購價高於市場平均價,三成採購資金被浪費,何其驚人!2011年,全國政府採購總量已達1.13萬億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或許所謂“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下的浪費”都無法望其項背。

為何政府集中採購這項一直被視為節約資金、減少浪費的最佳方案會出現如此有悖初衷的現象?其實,問題並不在於制度本身,而更在於執行中的偏差。比如因審核不嚴造成預算過高,存在不花白不花心理﹔因監管不嚴造成權力過分集中,供應商由原來需要到處跑關系,發展為“拿下一人”即可等等。事實上,即便問題很多,但集中採購依然是目前公認的政府採購形式。不過在種種原因之中,在筆者看來最關鍵的,還在於採購過程中的信息透明度遠遠不夠。

因為招標信息的不透明,招標面過窄,政府採購常常淪為小圈子裡的游戲,招來招去都是老面孔,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因為招標過程的不透明,缺少必要的外部監管,中標抑或不中標的關鍵因素取決於什麼,外人很難知曉﹔因為對採購信息的“保密化”處理,中標商品的信息太過模糊,群眾就算心存疑慮也無監督之力。事實上,即便是社科院調查組在研究過程中,獲得相關樣本信息也是困難重重,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直接拒絕提供一切信息。

缺少了信息透明,政府採購不但在最關鍵的價格方面得不到保証,造成資金的浪費,也為以權謀私、引發腐敗行為乃至違法犯罪埋下了隱患。商品買賣從來都是貨比三家,比價格、比服務,但政府採購卻長期“隻買貴的”,其中有多少資金間接流向了個人腰包,其實不難想象。更重要的是,在政府採購制度先進和程序正義的外衣下,所有可能存在的權力交易和腐敗都變得更加隱蔽,很難被揭露。或許,這也是政府採購中的問題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保証信息透明是規范政府採購的基礎。隻有保証信息透明,讓政府採購接受更多來自外部的監督,才能實現公共資金的最大價值,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客觀上,也可以預防和打擊違法腐敗行為。而這個要求,其實本就是政府採購中的應有之義——政府採購法明確規定,政府採購應當遵循公開透明原則。

分享到:
(責編:齊賀、張玉珂)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