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國內256所大學的調查顯示,有192所學校的校訓都是“四詞八字”的口號式,還有個別大學校訓甚至完全相同,超過一半學生不知校訓,居然有的大學校長也記不住校訓(2月24日《武漢晨報》)
曾經有一個調查說,全國用“團結、勤奮、求實、創新”之類的八個字作為校訓的有66所大學,如北京理工大學、華東電力大學、華東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汕頭大學、上海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等。這樣的校訓,完全是標語口號,沒有絲毫的思想和文化,和村民委員會寫在牆上的標語差不多——不,也許會和某個村委會牆上寫的標語一字不差呢。這樣“全國通用”的校訓,從甲校拿到乙校同樣適用,你真的說不出區別在哪裡。
這樣口號式的校訓,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有問題。這種校訓的制定,在當初就是“為校訓而校訓”,可能是學校領導覺得需要這個東西,於是隨便找幾個時髦詞語作為應景之用,而其產生的程序,也未必有什麼嚴格的論証和征集,不過是幾個官員隨心所欲地拍板而已。當然,這樣隨便採集幾個時髦詞語,也就不可能變成師生行動的指南,不可能在辦學和教育中得到落實。比較好的不過是新生入學時提到校訓,此后,校訓就遠離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和沒有校訓幾乎沒有什麼區別。這種標語口號式的校訓,玩的是“追風政治”,其實早已名存實亡了。
校訓,據《辭海》的解釋,其含義是“學校為訓育上之便利,選若干德目制成匾額,懸之校中公見之地”,“目的在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一所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己樹起的一面旗幟,向世界宣示你這所大學的精神,你的辦學宗旨,你的價值取向,你的行為准則,你的努力目標。而作為校訓的幾句話或幾個字,既有歷史傳承的意義,又有引領未來的功效﹔既體現一所學校的思想底蘊,又反映一所學校的文化內函。對於大學生來說,校訓也是母校留下的印記,屬於大學記憶的一部分,應該融入學生的血液,鑄成學生的品格,影響學生一生的信條,實在不可馬虎,以免誤人子弟。
(江蘇 殷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