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觀察者說:社會發展帶來社會壓力

清華大學教授  王天夫

2013年02月24日09: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所有人都承受著一定的社會壓力。這是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既然要從社會中獲取資源以保証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當然也就要受制於社會,承受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壓力。因此,社會壓力無所不在、無時不有,承受社會壓力是很難避免的。這是我們在認識當下的“壓力山大”、“高壓鍋”現象時首先要承認的一點。

  當人們抱怨社會壓力時,事實上反映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因種種原因達不到自身期望目標時的一種焦慮緊張狀態,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壓力的大小不是簡單地由個人所處的社會位置、所擁有的社會資源決定的,而是由個人的期望目標與達成目標之間的差距決定的。這一差距越大,感受到的社會壓力就越大。現實生活中,不同的社會群體由於面臨的生活境遇不同,對生活的期望目標也各不相同。窮人有窮人的擔憂,富人有富人的煩惱,不同社會群體事實上都面臨內容各異、大小不同的社會壓力。

  那麼,為什麼當下“壓力山大”、“高壓鍋”現象如此凸顯呢?這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獲取資源主要依賴於行政再分配,日常生活的邏輯是“等待”。與此不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獲取資源主要依賴於市場,日常生活的邏輯是“競爭”。毫無疑問,“競爭”帶來的社會壓力要遠遠大於“等待”。可以說,社會發展較快的時期也是社會壓力變大的時期。因為社會的快速發展意味著社會財富的積累速度加快,人們的生活改變也快、生活期望目標提高也快,而這些快速變化使人們更容易產生焦慮。與此同時,社會的快速發展給人們實現自己的目標提供了更多機會,人們往往為達成目標而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在社會發展速度越快、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越快的社會裡,人們反而會承受著更大的社會壓力。

  從世界范圍看,社會發展也一直推動著社會生產組織模式與日常生活方式的變遷,使得人們從周遭環境中獲取資源的過程產生變化,也使得人們承受的社會壓力產生持續不斷的變化。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徹底改變了農業文明條件下人們經濟上自給自足、生活上相互緊密依賴的悠閑方式,人們的生產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各種壓力不斷增大。

  社會壓力可以帶來不同的社會后果。一方面,適度的社會壓力可以激發斗志,成為人們改變生活現狀、提高生活水平的動力源泉﹔另一方面,過度的社會壓力則可能湮滅斗志,嚴重干擾人們的日常生活,讓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因此,保持適度的社會壓力有利於社會發展,同時也要防止社會壓力走向不可承受之重。

  雖然每個人都面臨社會壓力,但不同的社會群體擁有的社會資源各不相同,能夠達成各自期望目標的可能性也不相同。掌握更多社會資源的群體往往可以運用自身的資源化解通常意義上的社會壓力,而處於弱勢的群體由於掌握的社會資源不足,社會壓力往往能夠穿透他們的日常生活,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如何完善幫助弱勢群體應對社會壓力的“社會支持”網絡十分重要。傳統社會中,關系密切的初級社會群體(如家庭、鄰裡等)是“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這樣的社會群體功能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衰退甚至消失,“社會支持”的功能轉為主要由社會和政府來承擔。當前,面對“壓力山大”、“高壓鍋”現象,建立健全“社會支持”網絡,緩解弱勢群體的社會壓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也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必然要求。

分享到:
(責編:王倩、蘇楠)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