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京華時報:公廁管理不能隻盯著“蒼蠅數”

李力言

2013年02月23日11:03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透過“蒼蠅數”看到的只是廁所的一角,要發展公廁、管好公廁,顯然是一個復雜的文明工程,需要更系統、更接地氣的制度創新。

日前,衛生部就強制性國家標准《公共廁所衛生標准(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社會意見。意見稿對公共廁所的規劃布局、設施設計、設施建設與日常管理等提出衛生要求,並對公共廁所的臭味強度和蠅蛆數量等評價指標規定了限值。

對這一新的制度設計,公眾最大的關注點在“蒼蠅數”上,意見稿中關於附屬式公共廁所每平方米蒼蠅數小於等於1隻、獨立式公共廁所小於等於3隻的規定,引起了爭議,甚至被一些網友揶揄為“神管理”。這種情景,在去年一些城市推出包含有“蒼蠅數”規定的公廁衛生標准也出現過,在1998年制定的國家標准《城市公共廁所衛生標准》中,也有幾類廁所的蒼蠅數限定。

雖然存在爭議,但“蒼蠅數”的衛生標准為什麼還頗受有關部門青睞?這個問題具有兩面性。首先,“蒼蠅數”能反映衛生狀況,根據以往經驗,公廁夏季蒼蠅數量小於等於兩隻時,人們基本感受不到明顯臭味。而一些污水橫流、臭味熏天的公廁,多存在蚊蠅盤踞的現象。規定蒼蠅數,初衷還是為了直觀、量化的管理。但另一方面,“蒼蠅數”並不是唯一指標,不少公廁盡管蠅虫少,但依然地面臟亂、臭氣熏人。此外,季節不同、地域不同,也會對衛生有不同要求。更重要的是,這一規定難以落實,操作性不夠,誰來統計?誰來監管?執行的成本有多大?這些都是需要打問號的。

其實不妨跳出“數蒼蠅”的紛紛擾擾來看公廁問題。蒼蠅多少只是一種末端表象,根源還在公廁資源奇缺、公廁管理不善。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人的需求、人的宜居等問題凸顯出來。與下水道問題類似,不少城市盡管建得漂亮,高樓大廈遍布,但留給公廁的空間嚴重不足。很多人流量大的地方,公廁難找,數量很少,衛生很差,與人們的“三急”需求形成巨大缺口,“如廁難”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城市病,女性上廁所難的問題更是突出。

從這個方面來看,意見稿中男女廁位比例為1︰2、廁位之間應有隔斷板和門、公廁應有保潔制度和配備保潔管理人員等規定,還是不乏現實針對性,對公廁衛生的改善有積極意義。但要真正破解公廁難題,無疑還需在增加供給、優化管理上有更大作為。無論從發達國家還是國內一些城市的成功經驗看,面對需求問題,需要加大公廁建設投入力度、科學配置公廁資源,同時推進機關單位、餐館、商場廁所的開放,從而以廁所資源多元化緩解如廁壓力﹔面對管理問題,需要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公益運作、市民自律等方面協同共治,從而以社會合力打造清潔環境。

可見,透過“蒼蠅數”看到的只是廁所的一角,要發展公廁、管好公廁,顯然是一個復雜的文明工程,需要更系統、更接地氣的制度創新。好在,意見稿還在征求社會意見過程中,隻要做好對接現實、吸納民意、調整優化等工作,標准是可以更加完善和合理的。

分享到:
(責編:張宏、張玉珂)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