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山西省襄汾縣政法委副書記李某某家發生爆炸,其女兒當場死亡。目前爆炸原因尚未定性,疑似煤氣爆炸,也有人說是炸彈爆炸。
爆炸究竟是意外事故,還是有人蓄意為之,最終需要公安部門以偵破結果証明。在此之前,可以想見的是,這起爆炸必然會沖擊到當地民眾的心態,繼而產生各種猜測。盡快還原真相,不僅關系到對死者及其家屬的補償,也關系到對民眾的安撫。但是,當地自爆炸發生以來的應對方式,異常低調和隱蔽,不免讓公眾產生擔憂。
從事故現場圖片看,爆炸當時聲勢驚人,加之當事戶主相對特殊的官員身份,這起事故在當地一定會被傳得家喻戶曉。但蹊蹺的是,直到兩天之后這起爆炸才在網絡微博上得到零星披露,之后當地政府才開始通過官方網站對外公布消息。此前,有關部門有沒有刻意封堵信息不好判斷,可以確定的是官方的信息通報不僅滯后,而且被動。
面對轟然發生的爆炸,當地官方故作淡定,根源顯然不在於尚未查到的作案人,而在於死者的家庭背景。其父作為縣政法委副書記,在當地至少算是中層干部,無論因何種原因引發家破人亡的爆炸,都足以震動當地官場,驚擾百姓心緒。當地低調處理,或許就是想以此維護社會穩定和權力部門的形象,只是這又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實在是值得懷疑。
政法委副書記家發生爆炸,事故原因本來有很多種可能性,但是多數民眾依據生活經驗和慣性思維,不免要聯想到腐敗問題。在沒有任何証據的情況下,這樣的猜測和議論有可能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加害。即便當地政府部門查到了自認為不便公布的信息,也應該如實地公之於眾。根據相關條例,重大突發事件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都屬於政務公開的內容。縣政法委副書記作為當地重要部門的領導,與其相關的重大變故事實上都關系到公共利益,爆炸事故又影響著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這都決定了當地不能用低調和隱蔽的方式處理問題。否則就會給公眾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間,不但不能維護穩定,反而有可能損害官員的個人形象。
襄汾官方的心態在多數地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幾乎每一起重大事故發生之后,當地官方都會本能地視之為有損地方和官員形象的丑聞,然后想盡辦法欺上瞞下。而在信息社會,這種手段更像掩耳盜鈴,隻會增加公眾的懷疑,傷及權力部門的公信力。無論襄汾這起爆炸的真相究竟怎樣,各地都應該從中受到啟發,越是公眾關心的重大熱點事件,越應該及時公開相關信息,在法治的框架內處理問題,使之成為塑造權力部門公信力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