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永華
春節假期今天結束,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卻因為永遠等不到子女回家而黯然神傷,他們被叫做“失獨家庭”。人口學家預計,我國失獨家庭未來將達到一千萬,民政部表示,失獨老人將參照三無老人的標准,由政府來供養(2月16日中國廣播網)。
據衛生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應當說這也是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所帶來的“副作用”,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上世紀70年代全面推開,到了80年代初以上升到“基本國策”,在我們這個擁有“多子多福”傳統生育觀念的國度,要一下子實行“計劃生育”,改變幾千年延續下來的生育觀,可想而知會有多難,即使到如今仍有不少人想方設法去“偷生超生”,除了生育觀念難以改變之外,國家養老保障制度尚缺完善也是一些人相信養兒防老的主要原因。
然盡管如此,全國各地特別是城鎮育齡夫婦,依然十分踴躍響應國家計生號召,自覺做到“一對夫婦隻生育一個孩子”,用實際行動支持國家控制人口增長大局,據有關報道顯示,自上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來,我國少出生2億多人口,為國家經濟發展和降低資源消耗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現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大多都已過花甲之年,一些家庭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妥善解決好“失獨夫婦”的晚年生活,不僅關系到計劃生育工作的延續推進,更關系到國家和政府的公信。
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實行計劃生育初期,各地政府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獨生子女家庭將來有“政府養老”,但在遍及城鄉的計生宣傳標語口號中,“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的字眼可謂比比皆是,計生家庭夫婦也堅信,隻要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國家也一定會為自己解除后顧之憂,事實上國家對響應計生號召的家庭,不僅給予了名譽上的鼓勵與表彰,為城鎮獨生子女夫婦和農村“雙女戶”頒發“計劃生育光榮証”,還按月發放一定的經濟補貼,讓計生家庭看到了響應國家政策的光榮與優待。
但是,現實的變化並不完全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這些年,國家的經濟及社會保障各個方面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養老和醫療保障方面確實還存在著很多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對於廣大計生家庭的老人,已不單純體現在錢的問題上,在精神和心理上需求更多,尤其是失獨家庭的老人,他們更需要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關愛,國家民政部明確表態,對於失獨老人參照三無老人的政策由政府供養,不僅是現實的迫切需要,體現對計生家庭老人的特殊關愛,更是在“兌現”當初的承諾。
總所周知,國家推行任何一項政策,必然會在獲得廣泛支持響應的同時,也同樣會遭遇某些阻力,對於響應政策的個人、家庭或是單位給與制度上的優待,既可以保証政策的順利推進和貫徹落實,也是對執行政策不力或不執行者的一種鞭撻,對於為響應政策付出個人利益的家庭給與特殊關愛和某些精神及物質補償,更體現著宏觀上的公平。實際上,政府出資供養失獨家庭老人,讓他們老有所養,必然帶動全社會給與這些計生家庭老人更多的扶助與關愛,逐步實現讓失獨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更為這些家庭的老人找到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的尊嚴。
筆者認為,由政府來供養失獨老人,既要解決他們經濟上的困難,更要為他們提供兒女般的服務,其實,為響應計劃生育號召做出奉獻的老人,國家和地方政府主動承擔起做“兒女”的責任,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家庭老年人養老扶助制度,不但能給老人精神和心理上帶來巨大安慰,對於時下年輕人改變傳統生育觀念及社會各方面穩定發展以及今后國家各項政策的推行與貫徹落實都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所體現的更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一諾千金。
(來源: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