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家長而言,送子入園上學堪比一場戰役,道道設障關關難闖。
以前最難邁的是“入學檻”。學齡人口的膨脹,與公辦學位的缺口,讓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日趨升級。所幸政府給力,從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到各地中小學積極擴充學位,多種增量手段並舉,已然逐漸填補“入學難”的溝壑。
現在更值得關注的是“上好學”。優質資源的稀缺,與區域分配的失衡,導致擇校亂象滋生、升學淪為“拼爹”。一面是少數名校的精英化與貴族化,一面卻是大批普校的質量參差不齊,如此校際差距,顯然難以辦出“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十八大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這個公平,有兩層涵義:一是就學機會的平等,二是教育質量的均衡。因此,政府在推進教育改革時,要彌補的不止是“學位之缺”,更要思考如何切實提升“學位之質”。優秀師資的引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校園活動的豐富、育人氛圍的營造……隻有軟件跟上,才能與硬件相得益彰,共同滿足孩子們享受高水平教育的迫切需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