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輿論都在呼吁全社會要遏制“舌尖上的浪費”,嚴懲“餐桌上的腐敗”,最后的靶子主要針對的是各種公款吃喝等消費。聯系到近年來,社會各界一直呼吁各級政府公布“三公經費”項目和數字,最后問題的落腳點,也都指向了各類行政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預算制度,乃至一個國家的財政預算制度。
國家財政又叫公共財政,充分體現了國家財政的公共屬性。政府行政必須有必要的行政成本,因為政府花的是納稅人的錢,行的是為人民服務,當然要讓老百姓知道每一分錢是如何花的,花到哪裡去了。這都要在政府的財政預算制度中得到體現。
預算是對未來一定時期內收支安排的預測、計劃。財政預算則是政府活動計劃的一個反映,它體現政府及其財政活動的范圍、政府在特定時期所要實現的政策目標和政策手段。就財政而言,財政預算就是由政府編制、經立法機關審批、反映政府一個財政年度內的收支狀況的計劃。
在中國,財政預算由一般財政收入和財政預算支出組成。
財政預算收入主要是指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取得的財政撥款、行政單位預算外資金、事業收入、事業單位經營收入、其他收入等﹔財政預算支出是指部門及所屬事業單位的行政經費、各項事業經費、社會保障支出、基本建設支出、挖潛改造支出、科技三項費用及其他支出。
從形式上看,它是按照一定標准將政府財政收支計劃分門別類地反映在一個收支對照表中﹔從內容上看,它是對政府年度財政收支的規模和結構所作的安排,表明政府在財政年度內計劃從事的主要工作及其成本,政府又如何為這些成本籌集資金。
1994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就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並於1995年正式實施。該法還對國家預算的收支范圍、管理職權、編制、審查、執行都進行了明確規定。與一般預算不同的是,財政預算具有幾個明顯的特征:
第一,法定性。財政預算的產生過程必須嚴格通過法定程序,財政預算的收支范圍和方向均有相應的法規為依據。不經法定程序,任何人無權改變預算規定的各項收支指標。
第二,精細性。財政預算的安排必須詳細而精確說明,財政預算表分為類、款、項、目四層,政府各項收支的來龍去脈都很清楚並有根據。
第三,完整性。政府收支都要在財政預算中得到反映,法規規定的預算收支也都應列入財政預算。
第四,層次性。中國《預算法》明確規定,一級政府設一級預算,共分中央政府、省級政府(包括自治區和直轄市)、市級政府、縣級政府和鄉級政府(包括鎮級政府,民族鄉、鎮)五級預算。
第五,時效性。財政預算的時效通常為一年。
第六,公開性。財政預算在本質上是反映公共需求和公共商品供給的計劃。既然政府代表公眾利益,財政預算就必須向公眾公開,便於公眾監督。這不僅有利於政府的清正廉潔,而且有利於預算效率的提高。
了解了財政預算體系和制度的大體結構后,我們就大概明曉了財政預算的基本框架。各級政府的一切活動支出,都有著明確規定,花費多少,本來是有規可循、有量控制的。如果從節約的原則上看,它可以表現在各個行政運行環節和各個層次行政機構。其實,中國財政運行原則一般講求收支平衡,量入為出,這本身也體現了一種節約精神。
所以,從每年的財政預算編制和執行環節,嚴把支出關,就能抓住節約開支的關鍵。
但因為財政預算僅從表內業務看,就分為類、款、項、目,是一個很細化的龐大體系,過去,一般隻預算到類和款,而項和目幾乎沒有涉及,隻有部門專業人員可以去監測。現在大家最為關注的“三公經費”,很難在公共財政預算的大類上體現出來。
這幾年,根據形勢發展需要,特別是公民意識的提升,要求政府部門預決算向社會進行公開,對政府推進預算公開形成一種倒逼。從2010年開始,中央部門的預算向社會公開的大幕開始拉開。近年,國務院前行一步,不但要求中央部門公布部門預算和決算,還要向社會公布各部委的“三公經費”數目。
但各級政府機構的“三公經費”一年到底有多少,由於統計口徑和可監測范圍不同,說法不一。有專家撰文分析,中國政府部門每年的公車消費、公款吃喝、公費出國三項支出可能高達9000億元。還有專家分析,以一年數字看,2010年中國的預算內收入大約8.3萬億元,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大約是14.2萬億元,那麼剩下的近6萬億元則基本上在預算之外循環,表內根本不能體現。
如果這樣看,僅僅從遏制“三公經費”上尋找節約空間,還僅僅是一個突破口,關鍵的問題還在於嚴格財政預算制度,規范好各類預算外支出,根本上,還是要轉變政府職能,切實降低行政運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