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評:拾回“信任陌生人”的溫暖,幸福不再稀薄

姜泓冰

2013年02月05日04:15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在機場委托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將一本護照帶到另一座城市裡等著用它來辦理出境手續的家人——你能放心這麼做嗎?

微博網友@呂彥妮ELLE幾天前在上海候機時,就遇上了這樣一位陌生的“委托人”,自我感覺“幾乎是受寵若驚地應承下來”,下了飛機第一時間送去。相熟的出租車司機知道事情原委后,還按著平時路程收車費,少拿了70多塊﹔微博一發布,短短一小時之內就有3萬多條轉發、6000多條評論。有人提醒@呂彥妮ELLE,幫別人帶東西過安檢要小心﹔更多人則感慨:“這種被陌生人信任的感覺實在是美好!”或者嘆息:“為什麼那些信任陌生人的故事都發生在以前?”

在世界每天發生的無數重大事件面前,這一則“信任陌生人”的故事原本隻能算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一樁。仔細回想,大概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曾有過向陌生人求助以及被陌生人求助的經歷,曾為陌生人順手提供過某些幫助,或者曾經在旅途中無奈而忐忑地請陌生人幫助照看過行李、孩子……原本該是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的尋常小事,變成了讓人心動、溫暖而感觸的新聞,還不脛而走成了微博熱門話題,不能不讓人深思。

我們,究竟是在哪裡、怎樣一步步失去了人與人之間那份最重要最溫暖的信任感?從什麼時候開始對陌生人的微笑與搭訕變得戒備森嚴、冷冷打量,時時教育孩子“不和陌生人講話”,從而將每個個體更深地放逐於孤獨之中?要重建一份不以利益上的錙銖必較為准繩的坦誠、鬆弛的社會氛圍,需要等待多久,又該從何做起?

據中國社科院不久前發布的對7城市居民調查數據,中國社會目前總體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已不滿60分,超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

要盡快轉變這樣的信任危機,首要之策,恐怕還在於嚴明法度、依法治國。近幾十年間中國社會的誠信本分之風敗壞,雖然有經濟快速發展、商業、物質法則滲透進社會關系的一面,更多還是因為傳統的農業文明衰落、人們從鄉村熟人社會走進每天與無數陌生人擦肩而過的都市,舊有的綱常倫理約束被摧毀、不再起作用,新的法制體系與道德原則卻未能及時確立——名雖有之,但法律與規則面前遠不能做到公開透明與人人平等,違反規則的貪腐欺詐與特權被一再放任縱容。一旦規則不被信任,結果必然是人們隻能相信自己、自我保護。

被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教化數千年的中國社會,其實向來不缺少溫暖人心的人際關懷、相助。只是近些年來,極端個案被傳揚過甚,遇陌生人有急難而伸手救助,成了讓人心有余悸的難題,挑戰著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事實已經証明,缺少了誠實、信任的社會,縱然富有,每個人的幸福感卻極其稀薄。

從現在起,張揚正能量,更關注公共建設而不只是為一己私權而動輒劍拔弩張。一個社會的信任與被信任,固然要法治的基礎,也有賴於每個公民的努力。因為你在的地方,就是中國。

分享到:
(責編:袁悅、王倩)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