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14163億元,同比下降5.1%﹔集體企業實現利潤819億,同比增長7.5%﹔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32867億元,同比增長7.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12688億元,同比下降4.1%﹔私營企業實現利潤18172億元,同比增長20%。
在經濟增長放緩的2012年,其實,全年國企利潤下降早有苗頭。去年前兩個月,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1791億元,同比下降19.7%,而私營企業實現利潤2002億元,同比增長24.4%。而且,國資委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央企利潤下降16.4%。這些數據說明,全年國企利潤下降在意料之中。這與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國企扮演的“中流砥柱”角色形成鮮明對比。
處在同樣的市場環境中,擁有各種政策支持、優先資源配置等先天優勢的國企,整體利潤反而遠遠不如私企,個中原因值得思考。眾所周知的原因是,經濟增長放緩、成本上漲影響到國企利潤,去年上半年在國企利潤下降的同時,成本費用反增12.8%。但僅僅是成本上漲侵蝕利潤嗎?顯然不是。在筆者看來,即使成本上漲是主因,但成本上漲也有多種原因,比如,行政管理成本、職工工資及福利過高的話,也會影響到國企利潤。
除了成本上漲之外,造成國企利潤下降還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國企抗風險能力、管理能力開始落后於私企。盡管國企管理看上去很規范,企業規模很大,也擁有諸多競爭優勢,但經濟學界對國企有一個共識是“集而不團、管而不控”,就說明很多問題。而私企則經營靈活,管理高效。從這個角度而言,國企不僅要真正形成拳頭來競爭,而且要向私企學習。
另一個原因是,國企“不務正業”。從官方數據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去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2519億元,同比增長6.3%﹔而私營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2636億元,同比增長17.5%。顯然,國企的專注度不如私企。例如,去年8月媒體披露,2010年遭遇“退房令”的78家主業非房地產央企中,現在的退出比例不足50%,保守估計隻有30%左右。國企主業利潤增長少,必然會拖累企業整體利潤。
也就是說,面臨同樣的市場環境,私企的競爭優勢比如經營靈活、管理高效、成本合理等,得到最大化發揮。而國企則管理低效甚至無效、成本控制不嚴甚至漏洞百出。如果沒有壟斷等競爭優勢,國企與私企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恐怕國企利潤下降幅度更大。筆者以為,國企利潤降而私企利潤漲充分說明,市場是經驗任何一類企業優劣最好的“試金石”。當然,以上比較的是規模以上的國企和私企,如果算上數量龐大的中小私企,私企整體利潤增長不會太多。馮海寧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