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來自各地的游人在巴拉臘特鎮當年華工淘金的溪流中淘金。 |
每逢夏季,來自北方的季風常常使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地區大雨滂沱,洪水肆虐,對這些地區造成嚴重破壞。然而,對於維多利亞州中部地區來說,暴雨和洪水帶來災難,同時也送來財富。暴雨沖刷山林原野,洪水蕩滌小溪河流,一片片天然金塊躍入淘金者的眼帘,往往會引起一陣陣歡呼。
由於高溫和山林大火的阻隔,今年的季風雨遲遲不來,但當地人的淘金熱情早已按捺不住。1月16日,維多利亞州一名男子使用金屬探測器在巴拉臘特鎮附近的一處灌木叢中覓得一塊天然黃金,重達5.5公斤,價值近30萬澳元(1澳元約合人民幣6.56元)。由於這一金塊是160多年前巴拉臘特、本迪戈一帶淘金熱以來發現的最大天然金塊,當地的疏芬山黃金博物館恐怕不會錯過收藏機會,因而幸運男子手中的金塊可能價值連城。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848年發現金礦之后,澳大利亞的巴拉臘特和本迪戈於1851年也發現了金礦,接連引起震撼全球的淘金熱。近水樓台的墨爾本人在大批異國淘金者到來之前,大都棄業出走,趕往巴拉臘特,一時成為淘金的主體。為區分當時的淘金熱點,人們把美國加州的聖佛朗西斯科稱為“舊金山”,墨爾本為“新金山”。由於新南威爾士和昆士蘭也先后發現金礦,“新金山”往往泛指整個澳大利亞。
前來“新金山”淘金的華工大多為福建、廣東沿海一帶貧苦農民。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由於生活所迫,大部分人則被拐騙而來。在巴拉臘特發現金礦之后,澳大利亞航運公司利用設在香港的洋行鼓動經紀商和招工販子大肆傳播消息,誘惑華南沿海貧苦農民,並在廈門、香港等地設立所謂“豬仔館”,強征廉價華工。“豬仔館”規定,隻要把“豬仔”送到洋行(稱為“賣豬仔”),人販子就可按人頭領取報酬。最初,每賣一名“豬仔”,可獲大洋3元,后來漲到8—10元,甚至更高。在經紀商和人販子的利誘和淘金熱的驅使下,大批華工漂洋過海來到澳大利亞,最多時達到4.2萬人。淘金華工被迫與經紀人訂立“贖身契約”,前3年淘金所得全部作為贖身費。華工們在金礦度日如年,咬牙熬過契約期后,他們才能收獲夢寐以求的黃金。然而,華工們沒有料到,正是那以血淚換取的黃金成了排華暴行的禍根。
最早掀起排華騷亂的是來自美國的淘金者。這批曾在“舊金山”淘金熱中參與排華活動的美國人把種族主義帶到澳大利亞。1854年6月底,一批白人在本迪戈礦場集會,煽動在7月4日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紀念日把華工驅逐出礦場。本迪戈事件拉開了大規模有組織排華活動的序幕。1857年7月4日,維多利亞的巴克蘭河金礦爆發了大規模排華暴力事件。700多名白人向華工發起攻擊,焚燒了華工的750多頂帳篷、30家店鋪及大批財物,3名華工喪生,財產損失殆盡。在礦場暴力排華的同時,維多利亞殖民當局在金礦場皇家委員會的動議下,於1855年6月制定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部排華法案,規定來澳船隻每10噸位准載華工1人,入境華工每人須交納10英鎊人頭稅,嚴格限制華工入境。1857年11月,維多利亞殖民當局又通過《華人居住稅》法案,規定成年華工每月須支付1英鎊居住稅,並呼吁其他殖民當局聯合排華。南澳大利亞當局積極響應,於當月通過了限制華人入境條例。在這種情況下,大批華工轉至尚未限制入境的新南威爾士登陸。然而,排華事件很快蔓延到新南威爾士。1861年6月30日,1000多名白人手持凶器,舉著“不要華人”的標語,將華人礦工在萊明弗萊特的帳篷區洗劫一空,隨后付之一炬。數千華人礦工的棲身之地頓時化為一片火海,死傷華工不計其數。后來,新南威爾士和昆士蘭殖民當局也相繼通過排華法案,澳大利亞各殖民區全面樹起排華大旗。
盡管排華暴力事件頻仍,數以萬計追尋淘金夢的華工依然頑強地堅持著。他們不畏強暴,日夜淘金。充滿血與淚的夢想實現之后,一部分華工攜帶黃金返回故土,參加家鄉建設。據說,影片《讓子彈飛》背景中的開平碉樓群就是由當年淘金者出資建造。另一部分華工因在當地成家等原因留了下來。他們先建起墨爾本唐人街,再參與墨爾本的全面建設和發展。
今日的巴拉臘特,幽靜而秀美,不少地方依然映射著淘金熱的余暉。小鎮上的朋友對我說:“沒有華人淘金者,就沒有今日的巴拉臘特,沒有今日的墨爾本,甚至沒有澳大利亞的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