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陝西省神木縣稱,經查龔愛愛與龔仙霞為同一人,后者戶口是虛假的,公安機關已將其注銷。(1月20日《京華時報》)
“房姐”事件越來越像蹩腳的電視劇,情節狗血,漏洞百出。一開始是“勵志劇”——“合同工”登堂入室當上副行長,坐擁兩個戶口、10億房產﹔接著是魔幻劇,“房姐”自稱辦兩個戶口是“迷信”,聽了一位道長的話﹔如今則成了懸疑劇,在“房姐”業已痛陳過往的情形下,當地公安部門竟也站出來主動攬責——都是我們“工作疏忽”,這樣一來,真相愈發扑朔迷離,圍觀者隻好感嘆:你們能對好口供再出來說話嗎?
即便我們願意相信這是“工作疏忽”,但也請相關部門解釋說明一番:怎樣的疏忽才能導致“雙戶口”的結果?“工作疏忽”的責任人是否需承擔相應責任?更何況,“疏忽”之說壓根經不起推敲,疏忽的背后就是失職和瀆職。一者,即使辦理時疏忽了,在之后的審查中怎麼未能糾偏,直到東窗事發才醒悟過來?二者,“房姐”已被供職的銀行開除,倘若其並未違法違規、雙戶口是“疏忽”產物,銀行何必多此一舉?事實上,“房姐”前傳“房妹篇”也早已証明,雙戶口背后確有鑽法律漏洞、弄虛作假的暗箱操作。
當負面事件發生時,總有些部門喜歡以“工作疏忽”、“失誤”為擋箭牌,這類戲碼我們已見得太多。一味掩飾、搪塞,隻會激起輿論更強烈的不滿,並不斷透支自身公信力。當地部門惟有以坦誠的態度向社會道歉,徹底拋棄“工作疏忽”的謊言,從根本上完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才能讓“房姐”事件的發展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重新獲得公眾的諒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