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法制日報:春運搶票那些煩心事兒

2013年01月21日09:20    來源:法制日報聲音    手機看新聞

核心提示:經央視記者多方核實,目前,金山、360、傲游等國內多家瀏覽器公司都否認接到工信部叫停搶票軟件的通知,央視記者採訪工信部還未對此事作出回應。“工信部正式要求停用瀏覽器搶票插件”的消息有待核實。

1月19日,兩名北京律師向鐵道部郵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書》,申請公開今年春運期間的可售票總數等。肖文彬、馬綱權兩名律師認為,他們希望通過信息公開,掌握幾年春運期間鐵路車票的總數,進而查明“會不會給相關部門、內部人員預留了票”,“假設一趟車可銷售硬座有1200多張,但隻放票七八百張,放得太少、搶票人太多,就不科學”(1月20日《新京報》)

搶票插件搶走了公平

今年春運售票開始后,為搶票而生的“刷票插件”風靡全國。

從法律上看,搶票插件給社會和個人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利用插件搶票破壞了網絡購票環境的安全性,公民個人信息也存在著被泄露的潛在風險。因實行實名制購票,購票者在使用搶票插件時無疑會輸入其姓名、地址、身份証號碼等個人信息,如此一來,個人信息被收集和利用是不可避免的。這勢必會對公民的網絡隱私權造成侵害,也極易使個人的網絡信息權益被抹殺在相關網絡公司對利潤的盲目追逐上,從而,破壞了網絡購票環境的安全性。

二是利用插件搶票與民法上的公平原則不相符合。購票插件使用者可以利用搶票插件來侵犯其他順序在前的購票者的優先購買權利,這明顯與民法上的公平原則不相適應。作為民法上的公平強調權利和義務在與之相關聯的社會主體之間的合理分配,這種合理分配必須與個人的付出相適應,而且必須得到國家、法律以及社會公眾的認可。顯然,通過插件搶票不但與個人的付出不相適應,侵犯了他人優先購買的權利,而且也得不到國家、法律和社會公眾的認可,危害了網購的正常秩序,有違社會公平,破壞了鐵路購票秩序的公平性。

網絡公司和利用插件購票者利用規則的漏洞獲取相應的利益也是缺乏規則意識和法治理念的表現。即使規則或者技術存在著一定的漏洞,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也不能在侵犯社會或者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利用規則或者技術漏洞來獲取利益,這是規則和法治的基本要求。

開通網上訂票系統或者進行電話購票原本是鐵道部門利用現代科技提供便民服務的美好願望,卻事與願違,屢屢出現漏洞。其實,當規則或者法律的漏洞得不到及時有效地彌補的時候,難免會出現趨利者利用規則的漏洞獲取利益。當不守規則之人可以利用規則的漏洞從容獲利而嚴守規則之人的權益卻被無情侵害的時候,規則就會失靈,制度就會遭到破壞,就不會有公平和安全而言。

可見,要實現便民購票的美好願望不能僅僅有網絡或者電話訂票系統,而且還需要相關的配套制度來保障制度的有效實施。從側面來看,鐵道部門的現行購票規則或者系統存在的漏洞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地步,否則,既起不到限購作用,更影響人們順利購票的權利,危及到購票秩序和公平。因此,筆者建議對現行購票規則和系統進行調整和改善。一是改進現有的購票系統,採各家搶票插件之長,彌補網絡技術缺陷,優化系統,在“硬件”方面為乘客提供一個優質、高效、公平的網上售票環境。二是完善現有的購票規則,出台保障購票系統良好運轉和購票者合理實現其購票權利的制度、規則,在“軟件”方面為相關社會主體提供制度保障,保証購票秩序正常、有序、公平、公正地進行。(吳成臣)

公開票數才能解開謎團

就目前而言,各地鐵路部門都掌握著一部分預留票資源,至於這些預留票流向何方,公共政策也有相應規定,比如鐵道部、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做好鐵路殘疾人旅客專用票額車票發售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12年1月1日起,每趟旅客列車預留一定數量的殘疾人旅客專用票額,這不僅體現出預留票對殘疾人的特殊照顧,也彰顯出國家公共政策的善意。

不過,對於預留票除流向殘疾人外,並沒其他特殊規定,比如預留票佔總票數的比例,每列火車允許有多少張預留票。類似這些有待解開的制度謎團,不得不讓我們產生懷疑,鐵路部門手中大量的預留票有沒有留給內部職工、特權階層甚至利用這些資源搞腐敗等等。基於此,肖文彬、馬綱權兩名律師要求鐵道部公開預留票,既有現實意義,也是形勢所迫。

倘若鐵道部放下身段,主動揭開火車預留票的蓋子,有一石三鳥之功效。首先,能保証火車票銷售上的公平與正義。著名學者馬光遠曾鄭重指出,“一票難求”的根源不在總量不足,而在分配程序的不透明、不公正。所謂分配程序上的不透明,當然也包括預留票數量的不透明。正如兩位律師質疑的那樣,倘若一趟列車,預留票過多,放得太少,購票人就必須搶票。難怪乎,搶票軟件的橫空出世,攪亂春運購票大局,也很大程度上源於票源分配程序上的不透明,弄得鐵路部門既尷尬,更無奈。

與此同時,能遏制高級票販和“內鬼”的倒票行為。此前有北京的記者披露太原火車站有人持鐵路內部人員給的密碼,到指定的火車票代售票點一次可以買到幾十張甚至上百張緊俏的預留票,而這種現象在全國的火車站都很普遍。倘若從售票源頭上做到公開透明,比如每趟列車共有多少張軟臥票,多少張硬臥票,多少張硬座票,多少張站票,鐵路部門在哪些站有多少張預留票等所有相關的詳細信息,不僅在火車站的電子顯示屏和代售票點的電腦上公示,也在鐵路網站上進行公開,那麼,高級票販子的倒票機率也會大大降低。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做也能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與監督權。火車票作為稀缺的公共資源,必須公平公開地進行分配,鐵路部門決不能借預留票制度的“管涌”,就可以暗箱操作,侵犯公眾的切身利益。倘若鐵路部門手中的預留票不在車站銷售,也不與網絡包括代售網點進行聯網,而是通過內部渠道銷售給旅游團、某些領導,那麼,就算消費者以實名制排在窗口第一位,還是無法買到所需要的火車票。所以,火車站公布預留票數量,不僅能讓鐵路部門主動地接受社會監督,也是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需要。(吳睿鶇)

分享到:
(責編:張宏、王倩)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