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京華時報:空氣污染需區域共治

金明岩

2013年01月17日09:00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霧霾漸去,驚魂初歇,一記重重的警鐘敲響空氣治理的沉重話題。盡管各方多有議論,但此次大霧的一個特征卻格外凸顯。不獨北京,在我國整個中東部地區,都貫穿著那條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帶,佔去了1/3的國土,從北京、天津到石家庄,再到鄭州、南通、貴陽,74個重點監測城市近半數嚴重污染。

空氣污染已經不分地界了。一方面,污染可能隨風飄移,把甲地污染帶到乙地而停下來為禍,因而乙地污染之果源於甲地污染之因。另一方面,多地污染源眾多,導致空氣污染疊加,共同為禍人間。

有媒體認為,鄰近北京的河北省有大量工廠,北京的汽車保有量近年來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激增,此外,北京還處在三面環山的平原上,在無風情況下,污染物會被懸崖峭壁擋住,罩在北京上空。通俗的說法則是,污染物像一個大鍋蓋把京城給蓋了。這便是北京空氣治理面臨的周邊環境和地理環境。

面對霧鎖京城,北京加速空氣治理責無旁貸。北京的應急行動顯示,58家企業實現停產,完全切斷污染源,同時41家企業降低了30%以上的污染排放。盡管北京還在加大空氣治理力度,但顯然這非北京一地之力就能徹治。

此次大霧,不僅給北京、天津等霧鎖地帶敲響了警鐘,在相當意義上講更是對全國的一次嚴重警告。如果各地城市仍不警覺,發達地區城市不加速轉變發展方式,走清潔生產、文明發展之路,中西部落后地區城市仍陶醉於粗放式的產業梯度轉移的美夢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麼已經取得的發展成果也將會面臨嚴峻考驗,所謂的美夢終將成為噩夢。

有了這樣的認知,各地就迫切需要建樹污染共治的共識,共同推進污染治理的策略舉措。從國家層面,或許更需要有相關區域共治的協調機構。區域協調發展,作為未來加快推進的一個方略,顯然也需要把這種污染的區域共治納入題中。

此次大霧,輿論不約而同地想到了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其時主要因居民在家燒煤過冬,煤煙加上風速低,產生了一種濃重的黃色煙霧,能見度降到幾英尺,公共交通、影院和體育場全部關門,大約4000人在濃霧中死亡。如果不汲取教訓,工業和居民的燃煤污染、大城市的汽車尾氣等疊加所產生的危害性,未必不比倫敦煙霧事件嚴重。共同行動起來,則是汲取教訓的第一步。

分享到:
(責編:齊賀、王倩)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