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並非城市發展的“不治之症”。能否打贏這場持久戰,關鍵在於城市管理部門有沒有長期的應對機制。如果霧霾過后一切照舊,那麼這個治理過程注定會更漫長、更痛苦。
濟南市政府昨日召開緊急會議,推出八項措施應對嚴重的空氣污染。此前,根據環保部公布的城市空氣污染指數排名,濟南一度位列全國第一,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都受到影響的群眾不免有些怨言。比較極端的霧霾天氣事實上已經成為公共事件,而公眾圍繞環境保護進行的討論也不是壞事,其中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將有助於我們應對類似天氣的再次到來。
持續多日的霧霾讓不少城市措手不及,主要原因還在於大多數人都缺乏准備。霧霾固然難以有效防范,但比起地震、洪水等其他自然災害,應該更容易監測,也更容易提前做准備。應對氣象、環境災害,對於現代城市的管理而言不算新鮮課題。不少城市就是在不斷應對各種災害的過程中逐漸完善了基礎設施和制度建設。霧霾雖是近幾年才開始頻發的災害天氣,隻要能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仍然可以盡快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應對機制,比如霧霾多發的北京,今年就及時啟動了應急方案,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內容也被其他城市借鑒。
困擾中東部地區多日的霧霾,從根本上講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積累的問題,具有全局性和長期性。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媒體和公眾,都由此應該繃緊一根弦,深刻認識到,霧霾將是全社會必須長期面對的問題。在建設“生態文明”的中國,公眾越來越關注健康和環境,也越來越重視與之相應的權利。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完善制度,及時滿足群眾的訴求。在信息發布方面,政府部門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種信息傳播平台,把與霧霾有關的氣象監測數據和污染源監控數據,及時地公之於眾。在城市管理方面,公交系統要有完備的應急方案,為市民少開私家車創造條件,衛生、教育等部門要做細致的服務,告知群眾如何自我防護。類似的內容在一些城市應對高溫或暴雪時都有過演練,現在需要的是更加重視霧霾,把成功的經驗移植過來。
參照世界其他國家治理的經驗可知,霧霾並非城市發展的“不治之症”。能否打贏這場持久戰,關鍵在於城市管理部門有沒有長期的應對機制。如果霧霾過后一切照舊,那麼這個治理過程注定會更漫長、更痛苦。對霧霾的治理,必須有常態化和專業化的機制,何時要停工,何時要限行,都應該由成熟的制度來啟動。這樣的機制在一些地方的應急措施中已經顯現端倪,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把這些經驗加以固化,不要讓它在風中隨著霧霾一起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