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廣州日報:假魚翅救不了真鯊魚

鄧海建

2013年01月15日11:04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浙江省工商局最近公布了該局向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司法鑒定中心送檢樣本魚翅的鑒定結果:所檢82個樣本有79個為“人造假魚翅”。(1月14日《中國青年報》)

  82個樣品,幾乎“全軍覆沒”。燕鮑翅背后的黑色產業鏈再次被起底。相較於老酸奶或果凍,關心魚翅真偽的,大多未必那麼“上心”。背后的邏輯很簡單:魚翅非等閑市民的常用餐,讓權貴者在偽劣粉絲和魚翅精的毒害中意淫去吧。

  這樣的調侃,雖有失善意,卻在網上成為“主流”表達。有人總結了假魚翅的三大奇效:一是保護了真的鯊魚,使得活生生割鰭的慘劇能少些上演﹔二是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有益於GDP增長﹔三是等於間接征收了“富人稅”,他們可以一邊開心地喝粉絲湯,一邊愉悅地掏錢。事實果真如此嗎?一個成熟的市場,從來沒有貧富之分,好的市場經濟,窮人亦有裨益,而壞的市場秩序,富人無可幸免。假魚翅的不堪,恰恰証實了規則失范后的高端市場淪陷。這對吃不起魚翅的窮人來說,未必是值得幸災樂禍的事情。魚翅都能以粉絲冒充,那麼,尋常人家飯桌上司空見慣的粉絲就那麼安全嗎?

  至於以假魚翅保護真鯊魚的想法,不僅有失理性,而且很傻很天真。因為魚翅業的暴利,世界上每天都有20多萬條鯊魚被無情捕殺,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裡面,全世界魚翅貿易的總量從不到4000噸,激增至14000噸,其中,大陸、香港地區、台灣地區三地魚翅消費,佔據著全球魚翅貿易和消費的95%以上。對如此洶涌澎湃的消費市場而言,明膠加粉絲的假魚翅,不過是“普及”了魚翅的平民感,或者說稀釋了真魚翅的血腥,即便沒有打假,也並不會為真鯊魚滅絕的步伐而減速。

  假魚翅背后的問題,不僅在於市場秩序的整飭與監管,更在於那些痴纏糾結的“舌尖上的嗜好”。口感也好、營養也罷,都無法佐証其不可替代性。但魚翅或者熊膽之所以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背后的心態與環境不能逆轉,受傷的就絕不止那些鯊魚而已。

  (鄧海建)

分享到:
(責編:王倩、張玉珂)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