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青春之力激活城市文旅(纵横) 近日,江苏省镇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起“让爱横跨千里”家乡礼活动。活动期间,在外学子通过新媒体平台讲述思乡情、分享留言,就有机会获得一份家乡特产礼包。湖南娄底、云南保山等地也纷纷推出“给异地学子寄特产”等活动,引发关注。
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人民时评) 实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现代化,需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也需要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联动效应 近段时间,两则关于互联互通的消息引发关注。 一则是,第十万列中欧班列X8083次,顺利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另一则是,中老铁路开通运营3周年,累计发送旅客超4300万人次,货物运输突破4830万吨,“黄金大通道”活力奔涌。 跨越山海、奔流不息,从中欧班列到中老铁路,一趟趟列车、一箱箱货物,见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也折射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实步伐。
基层治理品“三味”(人民论坛)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同志的这句话展现了凡事探求就里的作风。基层治理,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也正如“吃馍馍”,应有“嚼出味道”的追求。 找到群众的“需”,读懂百姓的“求”,切实“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这是基层治理应有的“家常味”。
历史建筑,护好也要用好(快评) 历史建筑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愁。当前,我国认定历史建筑6.72万处,一处处老街区、老胡同、老里弄纳入保护范围,老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进一步被看见。 历史建筑,如何平衡“护”与“用”?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既能加深历史建筑与群众生活的联系,推动历史建筑在继续服务社会中焕发生命力,又能为发展文化旅游、打造地域品牌提供助力。
擦亮“村字头”文化品牌(话说新农村)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这要求我们,不断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前不久,湖北省建始县客坊村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竹编走秀:村里的文化广场上,乡亲们拿着造型多样的竹编工艺品,自信地走上T台,展示自己的精湛技艺与文化创意。传统工艺与时尚走秀融合,这个巧手匠心的节目还将登上县里“村晚”的大舞台。
人民财评:严打“鬼秤”,为公平交易“撑腰”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出台《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深化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压实集贸市场主办方主体责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办法》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集贸市场是城乡居民生活往来和消费的重要场所。
人民艺起评: 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及时纠偏不良倾向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对微短剧片名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纠偏,并在导向、体例、艺术等方面提出新要求。 今年6月,《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要求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主体责任,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自此,短剧整体内容质量不断攀升,不少“重点微短剧”更是以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片名,激发用户对片名和剧情的双重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