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怎样更有“戏”(现场评论)


前段时间,一部名为《白蛇·泪落金山》的丹剧,在江苏镇江西津渡小剧场演出后,引发热烈反响。许多外地游客、本地观众赞叹:丹剧原来可以这么美,“白蛇”还能这么演!
“这么演”的一大亮点,是平均年龄17岁的年轻演员挑大梁。丹剧是江苏现存的4个濒危剧种之一,拥有近300年历史,曾红火一时,但因受众面窄、演出市场低迷等原因,人才流失严重,以至于举步维艰。这也反映出传统戏剧在现代审美中“不被买账”的问题。
传统戏剧怎样更有“戏”?第一条就是锚定表演本体,坚持守正创新,更新程式化表演,让历史文化遗产在焕新中拥有现代活力。
《白蛇·泪落金山》的演职人员开展了创新探索。剧本创作上,通过穿越、反转、戏中戏等叙事方式,探讨对爱情、人性的理解,故事本身“内外兼修”;舞台布置上,以“穿越时空”的油纸伞、流水形状的小桥为背景,以管弦乐器配乐,现代感十足。洋溢青春活力的丹剧团第六代演员,也带来一人分饰多角的演出创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戏剧“老龄化”的刻板印象。
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戏剧不是博物馆里的艺术,要“图存”就得有观众,想让年轻人买单就得符合现代审美。因此,直面传统戏剧老把式与当代观众新期待之间的碰撞,瞄准戏剧失“戏”的关键环节,从剧本打造、灯光舞美、表演节奏等方面入手求新求变,才能让传统戏剧具备一眼抓住观众的“颜值”和“气质”。
重构观演关系,方能激活戏剧张力。这需要开启一场从“三壁镜框式舞台”转向“沉浸式互动”的变革。小剧场锡剧《聊斋·紫尾》在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后,收获年轻戏迷的热捧。男主演的一个尝试是,“闯”进观众中表演。“当我出其不意地冲下舞台、面对观众大声发问时,清楚看到,观众们在短暂惊讶后,有人轻轻点头,有人沉吟思考,还有人捧着爆米花的双手微微颤抖。”这一刻,演员与观众间的“第四面墙”被打破了,剧场本身成了舞台。
舞台的界限被模糊化,意味着演员既表演又互动,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观演关系的重构,释放出戏剧有“戏”的潜能,大家能不喜爱吗?从“表演”到“共情”,双向唤醒的代入感展现出戏剧艺术原始的生命力,入情入戏的观众能不喜爱吗?
跨界、融合,同样是传统戏剧融入现代的重要路径。与热门影视剧携手、拥抱短视频平台,让不少传统戏剧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比如电视剧《甄嬛传》开播后,上海越剧院骨干成员改编了越剧《甄嬛》,场场爆满。二次创作并非简单照搬,而是既保留观众熟悉的章节,又着力刻画情感故事,发挥越剧唱腔婉转、情感细腻、人物鲜明的优势。新编戏剧做到“方而不割”,才能立得住、走得远。
如今,不少剧团通过直播等方式,展现“台上一分钟”的精彩,讲述“台下十年功”的故事;00后通过短视频挖掘昆曲妆容的时尚潜力;游戏玩家在虚拟戏楼解锁隐藏剧情……传统戏剧在网络时代渐渐开辟出了“第二剧场”。随着新潮的、时尚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传统戏剧必将进一步迸发时代活力、绽放梨园春色。
(作者为本报江苏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6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