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出来的自豪感与幸福感(中国道路中国梦)


开发矿产不能是对大自然的单向索取,而是要以敬畏之心守护、利用好每一寸山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石墨、重晶石、高纯石英……古都西安,安远门旁,走进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陕西总队的办公室,就仿佛来到了一个微型的矿物博物馆,案头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矿石。于地勘人而言,这些不仅是珍贵的研究样本,更是山野馈赠的荣誉勋章,承载着野外找矿的酸甜苦辣,见证着钻山沟、越荒漠的百味征程。
找到矿石可真不容易,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大自然的考验。长期野外找矿,昼夜温差大、高强度“日光浴”已成家常便饭,更难的是和大风作斗争。“不怕热、不怕冷,就怕大风刮得猛”,高原上常常一阵风过来,人就被吹得东倒西歪。裤子磨破事小,仪器安全事大。后来,我们摸索出“土法子”,前胸挂背包当“配重盾”,大家手拉手结成“人行链”,顶着大风蜗牛式挪移。有同事调侃,“活像一串会动的糖葫芦”。
环境的苦尚能扛过去,思乡的痒却“抓心挠肺”。之前,总队承接了海外勘查项目。身处异国他乡,野外信号不好,通话时断时续,手机那头总剩半截话。记得有一次,同事刚问到家门口新开的火锅店啥滋味,就突然“咔”的一声断了线,最后只能发一条“晚安”留言。时间久了,队员们也琢磨出抵抗乡愁的妙招。吃饭的时候,总一块争论家乡美食,一个刚说“臊子用豆油香”,另一个就秒回“扯呢嘛!花生油才够味”。说说笑笑间,疲惫的身躯又充满了找矿的劲儿。
找矿虽然累,但当“敲”出矿脉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沸腾的自豪。心里就两个字,值了!那是一种实打实的“对得起”,对得起晒脱皮的脖颈、沾染泥浆的记录本、磨出老茧的掌心,更对得起地勘人的使命。矿产资源对产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意义重大,相当品类的矿物都是新材料研发必需的关键原料。可以说,要想做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菜”,缺不得矿产“食材”打底。以双脚丈量山河,探明更多矿藏,就是在为中国制造添薪加柴。
如果说寻得矿产是自豪感,那么见证其致富一方,收获的便是扎根心底的幸福感。在陕西延川县,我们顶寒风、冒大雪,靠着精准的深部探井施工和岩矿测试等,探获了我国单体储量最大的石盐矿床,助力革命老区发展盐化工产业,帮助老乡挣起“石头钱”。在陕西白河县,我们穿山林、登高峰,成功发现8条质量上乘的辉绿岩矿体,预估资源量2800万立方米,支撑当地建成石材产业园,让深山沟飞出了“金凤凰”。看着地区发展有了要素保障、资源禀赋化为民生红利,这就是最让人开心的时候。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非金属矿多为露天开采,稍有不慎就会伤了大地容颜。陕西的矿产资源又多在秦岭之中,找矿、开采更不能盲目冒进,必须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全生命周期。比如,在施工时,我们会为作业平台设置防渗漏措施,并在工作后修复植被;在白河县矿产利用中,提交系统性规划方案,开采后通过土壤重构、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实现景观影响最小化。开发矿产不能是对大自然的单向索取,而是要以敬畏之心守护、利用好每一寸山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夜幕低垂,结束一天的工作,案头上的矿石被月色笼罩,泛起微光点点,秦岭的风、延川的雪、白河的雨,都在石纹里静静流淌。步履不停,奋斗不止。我们会继续把热情献给大地,将汗水滴进岩层,石为墨、山作卷,在神州大地上书写更加精彩的地勘篇章。
(作者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陕西总队职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2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