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三评“疯狂卡牌”之一:是万人迷,更是心头刺

        在卡牌分出三六九等,盲盒抽卡越玩越刺激,“黄牛”炒作卡牌收藏变现价值,种种诱因烘托出的一片虚假繁荣中,孩子们为卡疯狂,轻易就会陷入消费的无底洞。当游戏远远超出了少年儿童的消费能力,退款纠纷频发却因举证困难难以追回,这份快乐也就变了质。

人民网三评“疯狂卡牌”之二:附加值过度,无底线营销

  近年来,从零食中夹带的水浒卡,到球星卡、明星卡、动漫卡、游戏人物卡……我国收藏卡消费者快速增加,“小卡牌”迎来“大市场”。但看到行业发展成就与潜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关于卡牌销售的争议与隐忧。

人民网三评“疯狂卡牌”之三:排除隐患,划下红线

  “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卡牌盲盒巧妙地利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及攀比心理,让孩子们不断地购买、开启盲盒,期待着那份未知的惊喜。

人民网三评“互联网黄牛”之一:无孔不入,破坏秩序

        说起“黄牛”,并不新鲜。从倒卖春运火车票,再到如今盯上知名博物馆、热门演唱会门票、专家号等,一旦某个领域出现“供不应求”的苗头,就会滋生“黄牛”作乱。“黄牛”之恶在于,大肆加价倒卖有限的资源,加剧供需失衡。对此,相关治理一直没有停止,也取得过阶段性成效。

人民网三评“互联网黄牛”之二:滥用科技,一日千金

  曾几何时,“黄牛”在火车站广场、演唱会门外、医院角落扎堆,逢人就问“要票(号)吗”?如今,这种现象近乎销声匿迹。现在的“黄牛”均已转移至网上,手段也更加先进、多样。

人民网三评“互联网黄牛”之三:精准治理,穷追到底

  “黄牛”人人痛恨却屡禁不止,如何才能根治? 北京市公安局近日通报,严厉打击“代抢”热门景点门票等,暑期以来179名抢票“黄牛”落网。无独有偶,近日,南京警方连续抓获两个恶意倒卖门票的“黄牛”团伙。

人民网三评“研学游”之一:缺“研”少“学”有点乱

        暑期来临,随着“8999元6日研学游到底是不是天价”“月入1万元不够孩子研学7天”等话题持续引发热议,“研学热”伴生的价格虚高、货不对板、走马观花等乱象再次浮出水面,屡遭诟病。针对于此,人民网推出三评“研学游”。

人民网三评“研学游”之二:寓教于游为何这么“热”?

  科普研学游、人文自然研学游、名校研学游……暑期,各种类型的研学游可谓特色鲜明、各显神通,丰富和点亮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研学游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为一体,既帮助孩子们增长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直观理解,也能在旅行中开阔眼界、增加见闻,更好了解国情、热爱祖国。

人民网三评“研学游”之三:“研学热”如何走向真研学

  究竟是研学“优”,还是研学“忧”?关键要弄清楚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研学游。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研学游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人民网三评“短视频之困”之一:时间黑洞,弊端日显

        不可否认,短视频已成为当下人们交流沟通、内容消费、商业经营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短视频发展的短板也日益凸显,令人担忧。短视频内容创作同质化严重,版权保护缺位,低俗内容和创意抄袭大行其道;短视频沉迷从早期的年轻化延伸至“上到九十九,下到小朋友”,成为“时间黑洞”的代名词;短视频造假等违规违法乱象频发,冲击公序良俗,影响社会稳定。这些消极负面影响最终要社会和受众埋单,是时候正视短视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了。

人民网三评“短视频之困”之二:恶性竞争,肆意追风

  短视频行业风起云涌,在为大众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内容与服务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沉迷短视频、制造传播虚假信息、内容低俗、炫富攀比、无底线骗流量等问题,更引发社会关注。 欲疗其疾,需究其源。

人民网三评“短视频之困”之三:完善算法,强化担当

  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公司拥有巨大的能量,既可以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也可能带来一系列挑战,其动能愈强,则愈需筑牢责任之堤坝。 当前,受短视频行业发展红利吸引,互联网公司纷纷挤入赛道。

人民网三评“蹭流量”之一:丧失底线,败坏风气

       在众多热点事件中,总有一批社交平台账号乱舞,对流量趋之若鹜,而流量的背后往往是巨大的利益黑洞。为利疯狂,他们虚构与当事人亲近的身份增加信息可信度,吸引网民注意力;利用公众的焦虑、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挑动网民情绪;紧抓真相尚不清楚、结局尚无定论的“气口”,靠造谣传谣来获得流量,把互联网当作免费的捞金池。

人民网三评“蹭流量”之二:追逐暴利,罔顾伦理

  信息时代,热点汹涌,流量湍急。于是乎,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小算盘”,在迷信“流量至上”中淹没了理性、丧失了底线。

人民网三评“蹭流量”之三:清朗网络,斩断恶流

  部分社交平台账号为蹭流量编造事实,令真相扑朔迷离,让网络环境乌烟瘴气。还互联网以清朗,治理须臾不可放松。

人民网三评“失控的打赏”之一:丧失理智,突破底线

       制作“扮穷”“卖惨”内容博眼球;虚构直播“相亲”嘉宾身份,炒作婚恋话题;刻意发布“软色情”内容;实施恶俗PK行为,无底线挑战公众审美……为什么在监管部门的持续整治下,网络直播领域依然有人敢于剑走偏锋、逐利前行?究其缘由,诸多乱象都指向了直播打赏。

人民网三评“失控的打赏”之二:屡禁不止,症结在哪?

  作为新模式新业态,直播行业快速发展难免泥沙俱下。直播打赏机制环节多、链条长,涉及到平台、用户、主播等多个主体,在利益驱使下,容易滋生乱象。

人民网三评“失控的打赏”之三:精细监管,严控“捞一把”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的形成非一日之寒,治理也非一日之功。治乱象需有重点,理应具体乱象具体分析,具体行为具体施策。

人民网三评“饭圈外溢”之一:跨界造乱 为害不浅

       全国两会期间,有委员指出“饭圈化”逐渐渗透到了体育领域,给运动员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负面影响,建议提升公众对体育竞技本质的认识,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强化运动员和粉丝之间良性互动,让运动员以最佳的状态出战,为国争光。

人民网三评“饭圈外溢”之二:“怪圈”失序 谈“饭”色变

  为推动“饭圈文化”实现良性发展,近年来,“清朗”行动持续用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系列“组合拳”为“饭圈”立规矩、树红线,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但为何“饭圈”乱象屡被斩草却无法除根,且流露出外溢苗头呢? 曾几何时,“饭圈”并非人们谈之色变的“怪圈”。

人民网三评“饭圈外溢”之三:剑指病灶 扶正祛邪

  “饭圈”乱象加速向体育等领域蔓延和渗透,引发恶劣影响,强化治理势在必行。 “饭圈”最大的隐患是排他性,“饭圈外溢”将偏执、疯狂、戾气扩散到更多领域。

人民网三评“教师减负”之一:不能承受之重,谁理解?

       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教师课外负担重”等话题,持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新学期伊始,这类话题又打开了讨论窗口。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只有把教师从繁重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使其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他们才能更好地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民网三评“教师减负”之二:措施无法落实,谁之过?

   大量的社会事务压向学校、压到教师头上,所呈现的是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的趋势,而学校作为相对弱势的一类组织,在这种转移、转嫁的趋势面前更难以抵挡。换而言之,为“教师减负”的相关举措之所以落实不到位,与社会层面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密切相关,毕竟学校并非生活在真空的社会环境中。

人民网三评“教师减负”之三:回归教学本质,谁来办?

   办学有规律,教师有主业。何为尊师重教?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基本体现。对“教师减负”工作要一抓到底、久久为功,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

人民网三评“高仿账号”之一:谨防“李鬼”坑“李逵”

        近日,昵称为“极兔速递”的账号力挺梅西硬刚网友一事,让“高仿账号”现象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人民网三评“高仿账号”之二: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假冒官方组织账号误导公众,假冒新闻事件当事人浑水摸鱼,高仿甚至冒充名人开设账号混淆视听……类似假冒仿冒账号如同网络空间“牛皮癣”,令人防不胜防,更严重干扰了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堪称顽瘴痼疾。 事实上,对假冒仿冒账号的治理从未停止。

人民网三评“高仿账号”之三:治理不能只靠“火眼金睛”

  “高仿账号”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当李鬼“言之凿凿”时,怎么辨别,又该如何治理? 广大网友固然需要提高分辨力,切忌盲听盲信。

人民网三评“何为爱国”之一:理性对待“爱国”与“碍国”之争

        近日,有自媒体博主爆料称,江苏南京一商场内张贴包含“旭日旗”元素的日系图案贴纸。无独有偶,此前也有人发视频称,广西南宁地铁内的广告画中发现了“日本军旗”图案。相关事件在网上引发了高度关注和热切讨论。

人民网三评“何为爱国”之二:无需统一模式,只有奋斗共识

  什么才是爱国? 显然,有人喜欢搭乐高积木,有人喜欢用国产手机,这只是个人生活喜好问题,并不是爱不爱国的证明。对爱国的认知和定义,我们是有共识的,但是不同的人实现爱国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模式,不可能整齐划一。

人民网三评“何为爱国”之三:依法处理“碰瓷”爱国

  舆论场中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碰瓷”爱国主义的怪现象,一些社交账号打着“爱国”的旗号,大啖爱国流量饭,剑走偏锋却赚个盆满钵溢,大发不义之财却受到部分网友追捧。 这种行径,危害甚大。

人民网三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一:手机都快“瘫痪”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生活工作越来越离不开一面“屏”、一张“网”,这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现实需求。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错将手段当作目的,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只图“有”、不管“用”、不想“优”,背离了发展数字政务的初衷,影响了数字化改革的实效。

人民网三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二:铃声缘何成了“紧箍咒”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为何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在于政绩观扭曲、发展观错位、责任心缺失。 “政务上云”的初衷,原本是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为民办实事。

人民网三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三: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

  广大基层干部苦“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久矣。不少地方和部门对变异翻新的形式主义多有警惕和关注,为基层减负一直在路上、从未有停息。

人民网三评“无主谣言”之一:挑战认知,蛊惑人心

        “无主”意味着无人维权、无人举报、无法核实、无法辟谣,可以轻松逃避审核与监管。这种谣言往往故事荒诞狗血,情节反智、反理性,加剧矛盾对立,激化社会撕裂,危害远大于普通网络谣言。“无主谣言”搅乱了网络舆论场,将网络生态搞得乌烟瘴气,必须加以专项整治、清扫干净。拿“无主谣言”充当收割流量道具的短视频,站在道义和良知的对立面,站在事实与真相的对立面,挑战人们的认知,必将承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严重后果。

人民网三评“无主谣言”之二:是谁在批量炮制?

   病态的流量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造谣者其心可诛,一些短视频传播平台也难辞其咎。导向上的漠视,利益上的纠葛,监管上的乏力,也给“无主谣言”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温床。面对手段狡猾、躲避监管的“无主谣言”,作为网络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人,平台责任重大,关口一旦失位失守,结果必然是不良内容的井喷、价值导向的偏离。网络平台运营方有必要保持清醒:一时的热闹只是假象,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长远之计。“流量至上”的思维,任何时候都必须让位于“真相至上”“内容至上”的责任。谁罔顾传播规律、触犯舆论法则,谁必将受到流量的反噬,在人人喊打中摔得鼻青脸肿。

人民网三评“无主谣言”之三:“流量骗子”逃不掉

   惩戒是不可或缺的治理手段。面对获利的快感和处罚的痛感,让从业者看清后果,才能倒逼其缩回违规之手。平台是治理“无主谣言”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进一步提高造谣成本,加强对违规账号的身份识别,将相关团队“连根拔起”,避免视频一删了之、账号一封了之后,换个马甲继续造谣。不断完善的制度是不法者的“紧箍咒”,也是从业者的“安全帽”。任何人一意孤行,必将遭到严惩。纵然“无主谣言”花样百出,也终究会在亿万网友的注目中露出马脚;纵然“流量骗子”用尽伎俩,也终究逃不出政府、平台、网友等共同织密的监督之网。

人民网三评“霸停风波”之一:和解胜过“纠结”

        此事因车位而起,反思点也可从一个“位”字入手。每个人都应找准位置,不能错位。占了人家的车位,影响人家停车,不妨赶紧挪走,表示歉意。如果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就属于没有摆正位置,既伤害了当事人的权益,也容易引发舆论批评。

人民网三评“霸停风波”之二:正义感也要有边界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话筒,人人也都有马甲。但这不意味着,匿名就能成为“保护伞”,虚拟就可以是“免罪牌”。这不仅是约定俗成的道德倡议,更是利剑出鞘的法治规范。

人民网三评“霸停风波”之三:媒体要帮忙不添乱

   自媒体”应珍惜自己的发声权。只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坚守相应的法律底线,“自媒体”才能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

人民网三评“套娃会员”之一:连环收费“坑”用户

       渠道不同要充会员,内容不同要充会员,权限不同还要充会员,真是“一充再充”、应充尽充,让人无可奈何。细究可知,“套娃会员”的商业伎俩,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加价。

人民网三评“套娃会员”之二:竭泽而渔毁前途

  会员套会员、付费再付费,无尽的广告、无尽的套路……近一段时间以来,智能电视的“套娃会员”问题引发了大量吐槽。究其根源,恰是智能电视的嵌入式平台多、收费形式繁杂、兼顾保护内容、监管力度不足等等。

人民网三评“套娃会员”之三:删繁就简方可致远

  针对滥用科技手段强迫消费、误导消费的行为,市场监管利剑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依法、高效维护消费者权益、呵护公平竞争秩序。同时,相对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与市场变化,政策和监管都有缺失、模糊之处,都要精准甄别和补位,尽快校正盈利模式走偏,让企业回归文化为民的“本”,推动互联网电视行业健康发展。

人民网三评“知网高收费”之一:频惹众怒,该重视

       作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运作实体,知网及其关联公司曾获得有关政府部门专项支持资金,知网理应履行更多公共属性所赋予的义务,把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当成自己的主要目标。当企业的逐利冲动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理应坚持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而知网恰恰是在这一点上走偏了。

人民网三评“知网高收费”之二:收入挂帅,该调整

   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把羊拖垮是最起码的底线。公平交易的市场法则一旦损毁,那些损害公平的人肯定也不会有好前途。只惦记着每篇论文卖多少钱、每家高校收多少钱是急功近利。知网在服务读者上应有更多担当、更多贡献,在助力创新上应有更多情怀、更高追求,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人民网三评“知网高收费”之三:不忘初心,该遵循

   知网等知识平台曾为中国学术的数字化作出重要贡献,但能否不断提高学术成果普及性,在人才培养、决策参考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还有待平台继续努力,写好“下半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忘初心,就要适应时代发展、面向社会需要,将眼界放到人类知识的星辰大海,在顺应大势、服务大局中成就自我。

人民网三评“振兴中国男足”之一:联赛是根本,不折腾!

       北京时间3月30日,中国男足以1胜3平6负的成绩,结束了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二强赛全部比赛,又一次倒在了世界杯决赛圈外。 竞技足球必须靠实力说话,输球并不可怕,关键要正视差距、找准病根。

人民网三评“振兴中国男足”之二:青训是基础,不动摇!

  改变中国男足的面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立足长远,青训就是一个最为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 评判一个国家足球运动是不是搞得好,不是看拿了多少个冠军,而是看在这个国家有多少人参与了足球运动。

人民网三评“振兴中国男足”之三:改革要深入,不止步!

  中国男足又到了改革的关键节点,显而易见的是,男足改革会有阵痛,但若不改革就会陷入4年一轮回的长痛。而对再次进入低谷的中国男足来说,要想振兴,只有坚持改革一条路。

人民网三评"盲盒营销"之一:浪费食品,岂能无视

       盲盒之乱,指向了一个问题:此类营销制造稀缺、恶意引流、遮蔽理性,导致盲目消费,除了满足商家牟利目的,只能带来营销环境的混乱和消费秩序的紊乱。盲盒属性的产品及现象越是火热,越应该提醒消费者擦亮眼睛、保持理性,也越应该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引导、强化治理。“盲盒风”带来的“浮夸风”“浪费风”“盲目风”,必须要刹一刹了!

人民网三评"盲盒营销"之二:突破底线,岂能妄为

   “盲盒”最大的魅力是不确定性,最大的问题也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能成为商家炒作投机心理、引发非理性消费的陷阱。商品可以盲盒,底线不能突破。既让“盲盒+”的跨界营销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才是打开盲盒的正确方式。

人民网三评"盲盒营销"之三:已入歧途,岂能不管

   盲盒营销作为一种创意商业模式,要获得持续成长,最重要的是信守诚信商道。除了经济利益,更不可缺少社会关怀。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才是盲盒经济健康发展的阳关大道。规范盲盒经营,亟待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盲盒经济的合理化发展,出台相关的行业发展指导意见和相关法律规范,通过规范化、可持续的规则设定,既打击盲盒经营活动中的乱象,也确保盲盒产业长期发展。

人民网三评“种草笔记”之一:真实岂能随心所欲

       倘若打着“高质量笔记”“高品质生活”的旗号,实际上干的却是商业营销、品牌推广的买卖,那么损害的就是平台的商誉,透支的就是消费者的信任。“你爱看的‘种草笔记’,可能是3块钱1篇”“我才60个粉丝,就有人给我发私信问接不接推广”……这些套路化、格式化、模板化的操作,促使曾经皆大欢喜的“避坑宝典”,事实上沦为愿者上钩的“坑人指南”。

人民网三评"种草笔记"之二:别以分享之名"设套"

   “种草经济”已经渗透生活的各个场景。这其中哪些是真正的分享,哪些是商业的营销,消费者往往很难辨别。可以说,平台的初心可能是单纯的分享,但在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资本和商业的介入,平台和用户都可能背离了初心。让分享的归分享,商业的归商业,绝不能以分享名义搞营销误导消费者。

人民网三评"种草笔记"之三:要杜绝带货变"带祸"

   如今,互联网不仅是现实生活的新舞台、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也重塑了社会治理的新格局。直播电商也好,“种草带货”也罢,引导和监管从来都不是要限制其发展,而是为了平台更健康有序,行业能持续向好。唯有多方齐发力、共出手,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才能让互联网的土壤上开出更多惠民利民之花。

人民网三评“倒奶事件”之一:不花钱不配当粉丝?

客观来说,出于喜欢,粉丝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为偶像造声势、博资源,是个人选择。但在某些极端粉丝的逻辑里,“金钱=爱”,有多爱偶像,就必须花多少钱来体现。于是所有的喜欢和支持,就变成了买不完的品牌、打不完的榜单、做不完的数据,结果就是“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也助长了更多人逐梦演艺圈企图一夜成名的不正之风。

人民网三评“倒奶事件”之二:多少利益暗中驱动?

   表面上看,所谓的“饭圈集资”只涉及到后援会和流量明星们。然而仔细梳理就会发现,这条“以爱之名”的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暗藏金钱交易。难怪,有粉丝直呼:“我太累了!”

人民网三评“倒奶事件”之三:整治乱象刻不容缓!

   在“明星经济”这个大市场里,资本不该过度追逐流量,不该炮制一夜成名的“白日梦”,更不该明知价值观不对却偏要推动。

人民网三评“英烈保护”之一:伟大崇高,不容消解

英烈的不朽,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英烈事迹彰显伟大,英烈精神诠释崇高。它们浇筑着民族的精神基因,搭建着社会的信仰基石。倘若英烈事迹任由抹黑、英烈精神任由歪曲,民族基因就会变异,信仰大厦也会崩塌。

人民网三评“英烈保护”之二:依法治理,不枉不纵

  4月1日,在“海空卫士”王伟烈士壮烈牺牲20周年的日子,一名63岁的男子因在微信群聊中辱骂烈士王伟、侮辱烈士遗孀被依法刑事拘留。有关部门对侵犯英烈荣誉的言行重拳出击,彰显了崇尚英雄、尊重英烈的社会共识与价值导向。

人民网三评“英烈保护”之三:国际共识,坚守底线

  1993年以来,俄罗斯政府先后颁布了《卫国烈士纪念法》等多部法律文件,列出了苏联英雄、俄罗斯联邦英雄应享受的地位和优待等。《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还明确,如果对反法西斯战争参加者的墓地实施侮辱和损坏行为的,将受到刑事处罚。

人民网三评“‘一刀切’现象”之一:群众深恶痛绝

那些不顾“三七二十一”的“一刀切”,切掉的是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切掉的是政策的严肃和权威,切掉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认同度。其结果必然是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长此以往,就会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使我们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人民网三评“‘一刀切’现象”之二:痼疾务须根治

  走街串巷,“绑”!个案偶发,“封”!春节返乡,“停”!纵观近期几起疫情防控中出现的争议不难发现,个别地方在实践中信的还是“一字诀”,念的还是“懒字经”,行的还是“一刀切”,广为群众诟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民网三评“‘一刀切’现象”之三:治理久久为功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治理“一刀切”,也非一日之功。

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一:下一个是谁?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网络围观没有问题,发表看法也无可厚非,拥有朴素的正义感更不该被苛责,但越过了道德和法律边界,利用舆论传播的便利在一旁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则是极为不可取的。如若不加规制,危害的将是我们每一个人。

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二:谁是补刀者?

   “当你突然死去,所有人都开始爱你。”近段时间经常出现在网络上的这句话,文字看起来极其简单,却杀伤力十足,透露着冰冷与恶毒。转发扩散、声援“弱者”看似是维护正义,但在真相不明、事实不清的情况下,所有以伸张正义之名让无辜者蒙冤的言行,都无异于推了一把悬崖边上的人。

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三:我们的担当!

   身处网络空间,我们需要的是阳光充盈的“数字化生存”,没有人希望目睹更多冰冷彻骨的“社会性死亡”。作为网络空间一员的我们,尤其要从我做起,理性上网,理性对话,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集聚力量。

人民网三评“TikTok交易”之一:披着羊皮,狼还是狼!

披着再光亮的羊皮,狼还是狼,甲骨文的参与,不过是美国政府极限施压之后设计的一个“温柔陷阱”。所谓协议,是美国政客幕后操纵,美国企业充当“白手套”,相互配合,对TikTok实施的一次围猎,是一场打着“商业合作”旗号实施的巧取豪夺。

人民网三评“TikTok交易”之二:浑水摸鱼,想都别想!

  关于对源代码的审查,是“TikTok交易”协议最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议题。 源代码是TikTok这类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是企业的核心资产。

人民网三评“TikTok交易”之三:与虎谋皮, 退无可退

  面对强盗行径,是步步退让、寻求妥协,还是步步为营、坚决斗争,这是一个立足当下的原则问题,也是一个着眼长远的战略问题。“TikTok交易”就面临这样一种抉择。

人民网三评“饭圈”之一:频惹众怒,整治刻不容缓

应援打榜、刷量控评、一掷千金,群体对立、互撕谩骂、人肉搜索……近年来,随着娱乐产业的不断发展,兼之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关于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拜金炫富的负面新闻不断进入公共视野,一次次刷新公众的认知底线。

人民网三评“饭圈”之二:尊重个性,不可简单否定

  7月14日,微博管理员发布社区公告,将对宣扬仇恨、挑动群体相互攻击的行为进行清晰界定,纳入社区规则,同时对违规账号进行严格处罚。这条公告获得20多万点赞,很多网友表示支持,其中不少就是“饭圈女孩”。

人民网三评“饭圈”之三:幕后黑手,必须坚决斩断

  “饭圈”群体以“95后”“00后”为主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尚未形成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容易被诱导。

人民网三评“禁食野味”之一:管不住嘴,就会要命

有人明知道“野味”没营养、不养生,却又摁不住猎奇、贪婪而大开杀戒。一些人甚至恬不知耻,错上加错,怂恿亲朋好友“下口”。在某些场合,他们将“野味”当做“礼物”赠送,当做“高级社交”的标签。这哪是秀身份,分明是送病毒;这哪是秀高级,分明是在犯罪。

人民网三评“禁食野味”之二:这个问题就得“一刀切”

  远离野味,就要远离陋习。管住嘴,是必要的事,但并非易事。

人民网三评“禁食野味”之三: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屡禁不止,“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面禁食野生动物,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民心所向! 从立法角度来说,我国用于规范野生动物交易的法律并非“一片空白”。

人民网三评“国民素质”之一:中国人就是没素质吗?

不文明行为再小,也是暴露了我们一些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欠费”;不文明现象再微,个案的频繁发生也会影响国家形象。国人素质怎么了?这样的追问映射了人们关于不文明行为的焦虑与沉思。

人民网三评“国民素质”之二:文明传承断档了吗?

   一段段古训仍在被琅琅传诵,一句句箴言仍在被默默服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仍然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催化公共文明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舆论场对国民素质的讨论日趋频繁热烈,恰恰说明国人对有悖文明礼仪的行为容忍度在逐渐降低,文明、理性终将是时代不变的底色。

人民网三评“国民素质”之三:素质能管出来吗?

   只要对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避免不文明对文明的“挤出效应”,就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树立稳定的法治预期,让法治成为一种社会信仰,更成为一种生活刚需,助推文明 “提速”。

人民网三评“网售处方药”之一:你想买我就卖,“电商”太任性

对医药电商来说,不管是独立经营者还是第三方平台经营者,都必须履行好审核把关的义务,在医师资格审查、药店资质审核、在线开方、处方流转、网购售后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位,否则就难以成为呵护健康的帮手,反而成为制造悲剧的帮凶。

人民网三评“网售处方药”之二:需求催生市场,逐利不能无良

  【编者按】人民网近日对20家购药APP售卖处方药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人民直击:宠物照片充当处方竟能网购处方药》的报道显示多家APP违规甚至违法销售处方药,引发网友热议。网售处方药乱象丛生,背后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

人民网三评“网售处方药”之三:监管鼓励并举,满足美好期待

  【编者按】人民网近日对20家购药APP售卖处方药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人民直击:宠物照片充当处方竟能网购处方药》的报道显示多家APP违规甚至违法销售处方药,引发网友热议。网售处方药乱象丛生,背后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

人民网三评“百度已死?”之一:开放共享,岂能言行不一

无论如何,一个已达到垄断级别的搜索引擎,已经不是哪个企业的“私家花园”,而首先是互联网的公共平台。倘若以流量变现为目的、以亲近远疏为规则,那么搜索引擎只会沦为牟利的私器、营销的沃土。

人民网三评“百度已死?”之二:互联互通,基石怎可动摇

  【编者按】近日,网民热议百度的内容搜索结果存在问题。为理性探讨互联网生态的健康发展,呼吁行业不忘开放共享的初心,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满足网民的期待,人民网今日起推出《三评“百度已死?”》。

人民网三评“百度已死?”之三:关乎未来,不负时代期待

  【编者按】近日,网民热议百度的内容搜索结果存在问题。为理性探讨互联网生态的健康发展,呼吁行业不忘开放共享的初心,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满足网民的期待,人民网推出《三评“百度已死?”》。

人民网三评浮夸自大文风之一:文章不会写了吗?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人民网三评浮夸自大文风之二:中国人不自信了吗?

  【编者按】 文风无小事。 近期“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等浮夸自大文风频现,消解媒体公信力,污染舆论生态,扭曲国民心态,不利于成风化人、凝聚人心、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人民网三评浮夸自大文风之三:文风是小事吗?

  【编者按】 文风无小事。 近期“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等浮夸自大文风频现,消解媒体公信力,污染舆论生态,扭曲国民心态,不利于成风化人、凝聚人心、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人民网三评“直播答题”之一:别让垃圾信息玷污“知识”

直播答题,真是在传播知识吗?当网友们在答题时拼命百度答案或求助亲友,大家真是在学知识吗?站上风口的直播答题,表面看是“变现”,实际上是变味。

人民网三评“直播答题”之二:别拿创新幌子跨越“底线”

  “在线人数122万,参与答题的却有140多万,这是为啥?”“第六题总共7000多人答错,复活的却有1.3万人,怎么回事?”如果玩过直播答题,想必对这些质疑并不陌生,有网友甚至在最终通关的名单中,发现有重名者、粉丝为零的“僵尸用户”。直播平台是否存在人数造假、奖金注水等行为,尚需专业技术认定,还不能断言,但用户对直播答题的质疑却必须重视:以创新为名,也不能跨越“底线”。

人民网三评“直播答题”之三:别让铜臭气息误导“游戏”

  近日,搜狗公司推出搜狗答题助手,用户下载后可以一边参与直播答题,一边搜索答案。有网友评论,“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有这样的作弊神器!”实际上,类似作弊应用还有不少,有的甚至打出广告称“念题目搜答案,只需3秒!轻松答对12题,场场分钱!”原本以益智、休闲为目的的直播答题,却在一些场景下变成了套路化的金钱游戏,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人民网一评算法推荐: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

技术红利的背后,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传播色情低俗内容,还只是智能新闻平台在内容分发方面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再比如未经科学验证的健康知识、夸大其词的广告、只为博眼球的标题党、过于情绪化的观点乃至毫无用处的信息,都时常出现在智能平台首页的推荐当中。

人民网二评算法推荐: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

  也许很多人都有如下经历:在今日头条客户端,点击一条茶叶的消息,之后就会不停收到各种关于茶的养生知识和广告推送……大数据兴起,算法越来越高级,技术越来越完善,我们迎来了信息订制化、传播智能化的时代。 毫无疑问,信息的私人订制能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人民网三评算法推荐:警惕算法走向创新的反面

  不少网友有如下体会:今日头条可能是新闻客户端中信息最全、涵盖范围最广,但也恰恰是内容最杂最乱的手机APP,你可以从中读到新闻,也能看视频、直播,还能参与问答,还有众多的自媒体账号。同时,今日头条还能通过技术,从其他信息平台抓取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直接“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人民网一评《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人民网二评《王者荣耀》:加强“社交游戏”监管刻不容缓

  《王者荣耀》作为舆论焦点,并没有因为推出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而变得平静。围绕游戏与孩子、游戏与健康、游戏与沉迷、游戏与市场、游戏与教育、游戏与监管等方面的讨论一直在进行。

人民网三评《王者荣耀》:过好“移动生活” 倡导健康娱乐

  一件事能引发舆论的持续关注,必然有其特殊之处。不管是一款游戏还是其他热点,人们讨论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提出批评与建议,都是良善之举,这也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出发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