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核心理念【2】

王永智

2015年05月23日10:01  來源:光明網  手機看新聞

“禮”上升到社會普遍價值觀層面,則是別、讓、敬、同、和。“禮”的核心是實現人與動物的區別。在禮的實踐中,中國人首先要培養敬畏的心理與意識,即敬畏天地、敬畏規律、規則。其次,禮培育了中國人的“誠”。“心誠則靈”是中國人的普遍行禮准則。最后,禮使中國人走向和平。“禮之用,和為貴”。禮使中國道德價值觀的和平、友好進入到人際交往之中,進入到與群體、自然的友善相處之中,使中華民族走向“禮儀之邦”。

“勤”的固化與應用是存續之則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在中國人生產、生活和發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華民族在道德價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務是勤勞。《左傳》言:“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首先,在榜樣的樹立、輿論的導引上進行推動。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進行導引。《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應法天,要努力奮斗。於是,中國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最后,在價值觀念的確立上堅持不懈。“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觀也是首要的。《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是中國“重生”文化的價值觀基礎。

中國人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實踐一是開源,即勞作、奮斗﹔二是節流,即節儉戒奢。《尚書》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在創建事功上,中國文化既倡導“夙夜在公”的勤勞公忠價值觀﹔又將“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式為民作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彌”的理念及實踐觀。可見,勤已成為指導中國人的存續法則和生生不息的價值圭臬。

“新”的締造與日進是超越之源

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中,“新”與中國人的理想、夢想與超越境界的追求與實現相聯系。

《周易》是對上古文化價值的總結和對后世中華文明價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強調“日新”。其次,強調要“與時偕行”。最后,要謀求變化和發展。《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共同弘揚及實踐,使創新成為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新”的價值觀在社會實踐層面的運用也處處體現。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處事安身上,強調“敬其在己”﹔在立業上,追求“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這種求“新”的精神,在中國古代儒商的開拓實踐中,在科技的進步上,在文學的創作上,甚至在中醫理論及實踐中等諸多方面均能夠實現不斷發展與突破。中國文化中的求新求變與不斷創新使中華文明不斷進步。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新”的本質在於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認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實現對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的肯定的。這種超越的特點在於:其一,在肯定主體的存在,在肯定現實、現世的存在中實現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煉”。其三,在群體之中追求超越。中國文化強調“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人的終極追求上的價值導引,強調在群體中實現理想、夢想。這種倡導現實超越性及在群體中追求實現理想的價值理念使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恆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王永智 單位: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李芃達(實習生)、文鬆輝)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