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限牌了。又一個流言被突然証實。
深圳市交委發布這條突然的消息時,距當日生效的時間僅隔了20分鐘。距深圳市公安局領導對媒體表態“沒有准備限牌限號”、“絕對不會搞突然襲擊”,時隔13個月。距深圳市長對眾多媒體否定深圳將限牌的說法、明確表示“隻依靠包括提高停車費用等經濟手段治理擁堵”,時隔11個月。距深圳福田區一家車行因打出“限購在即,搶購正當時”被警方指認涉嫌造謠擾亂公共秩序、車行一名臨時工被拘留3天,時隔7個月。距3家汽車銷售公司傳限購謠言、4名工作人員被處5天行政拘留,時隔3個多月……
深圳警方拘留車行臨時工時是這麼表示的,“限牌在即”不是假設性語句,條幅標語很容易造成誤解,擾亂正常公共秩序,還可能誤導消費者不理性消費,理應受到處罰。
現在回過頭來看,不是假設性語句的“限牌在即”,反而成了真話﹔倒是“絕對不會搞突然襲擊”、“明確否定深圳將限牌”,成了流言。不知那些被拘留的車行員工們得知這個消息后,該作何感慨。
車行員工被拘的消息被廣泛傳播時,很多受眾想必是對深圳限牌有種吃了定心丸的淡定。有領導拍著胸脯的安民告示,有臨時工因謠被拘的懲戒,深圳不限牌雖然未必是一勞永逸的結果,但至少應該是很長一段時間可以鐵板釘釘的事實。但骨感的現實還是說來就來了。
粵B限牌,未必是錯。從現代城市交通發展的趨勢看,從深圳的現實交通狀況看,作為無奈之舉、有效之舉,限牌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但是,不讓消息泄漏的執政思維、不讓汽車消費市場造成恐慌的管理心態,與民眾在權力一次次信誓旦旦地否定之后突然宣布限牌所帶給社會的震驚相比,哪個失得更多,不妨掂量掂量。前者得的是市場的秩序,后者失的是權力的公信。深圳願意將后者作為換取前者的代價,顯然是不把公信當社會的成本來看待的。
這是權力對手中公信的一次自我貶值。當民之所賦的公權與公信,成為消耗民意的兌換物,諸如突然宣布限牌的所謂執政技巧,便等同於拉起民眾的手掌扇了民眾自己的一記耳光。
深圳突然宣布限牌,是對民情民意的不信任態度,也是權力不自信的心態,它最終有效地控住了汽車上牌的節奏,卻再次加重了民眾對於權力的不信任感。這種因小失大卻不以為大的硬拗,表面上是社會輸了上牌的機會,實質上是權力輸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