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金台隨感·詩詞裡的文脈(四)) 

人民日報:無情不作詩

張健

2014年12月15日09: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紅樓夢》裡黛玉與湘雲曾月夜聯詩。湘雲看到池塘上驚起一隻瘦鶴,出了上句“寒塘渡鶴影”,黛玉呢,見到一輪月兒冷冷清清,想了一會兒,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這兩句詩,看上去都隻在描寫一種外在的景物,實際上卻字字傳遞著濃烈的情感。寒塘,鶴影,冷月,花魂,這樣的詩,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際相似的湘雲與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換了春風得意的王熙鳳,肯定對不成。

  為什麼王熙鳳就對不成?因為王熙鳳沒有黛玉的人生遭際,也就沒有那種憂傷、蕭索的情懷,對事物的看法就會不一樣。寒瘦、清冷,這不是王熙鳳的風格,她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式的。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獨“情懷”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懷,便作怎般詩,詩歌就是詩人情懷的一種外化與呈現。

  我們讀詩,其實就是在讀人,讀詩人的遭際,讀詩人的情懷,讀一個個遠去的靈魂。好的詩歌,可以讓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舊血氣充滿,栩栩如生。我們讀《詩經》,最百讀不厭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愛情?讀《離騷》,感動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詩人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情懷?讀《古詩十九首》,念念不忘的不正是那天涯游子的羈旅鄉愁與閨中少婦的無盡幽怨?等讀到了建安詩人逸興遄飛、光英朗練的佳句,讀到了盛唐詩人洒脫自然、天地入我胸懷的名篇時,我們越來越堅信:優秀的詩篇正是人生情懷結出的花朵,優秀詩篇裡必然流淌著詩人不同流俗的襟懷與獨一無二的性情。

  這樣的襟懷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國天下,先憂后樂。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來去親疏的觸懷,是兒女情思的表達,但無論何者,它一定是真誠的、健朗的、敏感的。詩人們詠之於江邊白露,舞之於月下喬木,寄意春花秋月,臥聽鬆濤虫鳴,他們從一切自然事物中尋找詩意的觸發,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嘆。他們的詩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賦予靈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顯得真誠動人。

  李白是古典詩歌的巔峰。讀李白詩,便如直面一顆赤子之心,天然去雕飾。他得意時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失意了又說“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他心境豁達時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憂愁煩悶了,又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喟嘆﹔他從不掩飾自己要為官入仕的志向,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贊美楊貴妃說“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一旦疏狂之性發作,卻又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的詩就是這樣,真誠濃烈,略無矯飾,他簡直把一顆心裸呈在了詩歌中。在他的詩中,你可以清晰看到一個放達不羈、天真可愛的詩人,看到這個詩人高才放縱、跌宕漂泊的一生。

  因為詩歌重在表達情感,所以常常遵循的是情感的邏輯,但有需要,便會沖破現實框束,在一個更自由的層面上呈現情懷。李賀《蘇小小墓》寫道:“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如茵,鬆如蓋,風為裳,水為珮。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西陵下,風吹雨。”這詩寫得真好!蘭花的露水,像蘇小小哭泣的眼睛,墳頭的青草,像她的茵褥,風是她的衣裳,水是她的環珮,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車,無主空自等待,她與戀人約會的西陵之下,如今只是淒風苦雨。詩人想象著蘇小小鬼魂的遭際,讀上去寒氣森森、荒誕不經,但它所傳遞的情感,卻如此幽怨深沉。通過蘇小小生前身后的對比,詩人流露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寂寞永遠是深藏在熱鬧之中,才成其為無憑的寂寞﹔傷心永遠是跟隨在幸福之后,才愈見出無盡的傷心。李賀還有一首《雁門太守行》,開頭寫道:“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用黑雲比喻圍城的敵軍,用向日甲光比喻守城將士的英姿,愛憎之情見於筆端。有人卻挑刺說:“方才黑雲壓城,何來向日甲光?”似這樣的批評,便是吹毛求疵,是不入詩的表現,是把詩歌的情感邏輯與生活邏輯混作一談。其實,豈止黑雲日光可以在詩中同時出現,但有情感表達的需要,大雪芭蕉也可同台亮相,上窮碧落下黃泉,也一樣暢通可行。

  所以,《滄浪詩話》說:“詩有別裁,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詩歌之道,不在書,不在理,那在何處呢?也許就落在一個“情”字上。真情所至,方有高格。錢穆談中國詩歌,認為貴在自抒己情,以待知者知,是把人生寫進了詩歌裡。真真入木三分。唐朝以后,寫詩代不乏人,卻時常脫離了性情一路,落入如《滄浪詩話》所批評的“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歧途,詩中常可見哲理議論、逞才使氣、精雕細琢,卻淡漠了生命情懷——也許,這正是唐之后詩歌漸衰的原因之一。

  李賀詩雲:“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有情之物都會枯謝,便是終古不變的蒼天,如果有了感情,也將與人俱老。但是,世間萬物往往寧可衰老枯謝,也不願成為無情者,甚至,還常常用一個“情”字來對抗時間的審判。詩歌也正是這樣,因為有了情,反倒得以天荒地老,永駐人心。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15日 24 版)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